
蒿豉丹
HAO CH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十五引《聖濟總錄》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蒿豉丹中包含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除濕止痢、截瘧止痙的功效。蒿豉丹主要用於治療暑熱病症,如中暑、發熱、口渴、煩躁等,青蒿的清熱解暑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 疏風解表:青蒿還具有一定的疏風解表功效,能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蒿豉丹中添加青蒿,除了清熱解暑外,還能起到疏風解表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蒿豉丹是一種具有獨特療效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艾葉,這是因為艾葉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艾葉性溫,味苦,具有驅寒散熱、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寒邪外侵、氣滯血瘀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經絡不通、疼痛或月經不調時,艾葉的應用能夠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感。
此外,艾葉還被認為能夠調理脾胃,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因此在蒿豉丹的配方中,艾葉不僅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能,還能調和整個方劑的性質,使其更加平衡。總的來說,蒿豉丹中包含艾葉是基於其溫暖身體、疏通經絡及改善氣血的綜合效果,使得該方劑在臨牀上能夠達到更佳的療效,從而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原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蒿豉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蒿豉丹》主治「赤白痢下」,即下痢夾雜赤色(血)與白色(黏液或膿)的症候。此類痢疾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失調所致。青蒿能清解暑熱、化濕,艾葉溫經止血、散寒除濕,豆豉宣鬱透邪。三者協同,共奏清熱化濕、調和氣血之效,使濕熱除而痢自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青蒿(五月五日採):
- 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採的青蒿藥力較盛,其性寒味苦,歸肝膽經,長於清透虛熱、解暑截瘧。用於痢疾,可清腸中濕熱,尤擅化解暑濕夾雜之邪。
艾葉:
- 性溫味苦辛,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雖性溫,但與青蒿寒溫相配,既可制約青蒿之寒涼,防止過傷脾胃,又能辛香化濕,促進氣血運行,止血而不留瘀,適用於赤白痢中的血便症狀。
豆豉:
- 為發酵製劑,性涼味甘淡,具宣散鬱熱、和中化濁之功。與青蒿、艾葉同搗作餅,既能助青蒿透達腸道鬱熱,又藉其發酵特性調和中焦,緩解濕滯氣機不暢之腹痛後重。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調和氣血:青蒿清熱、艾葉溫通,寒溫互制,針對濕熱痢兼顧氣血失調(赤痢屬熱傷血分,白痢屬濕傷氣分)。
- 藥簡力專:兩味主藥(青蒿、艾葉)等分,佐豆豉輕宣,突出「濕熱並治」核心,符合古代簡效方「一病一藥」的思維。
- 劑型設計:曬乾製餅後煎服,保存藥性,緩釋生效,適合痢疾需持續調理的特性。
四、推測機理延伸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取效:
- 抗菌抗炎:青蒿含青蒿素類成分,艾葉揮發油均有一定抑制腸道病原體作用。
- 調節腸道蠕動:艾葉溫澀可緩解腹痛,豆豉發酵產物或能調整腸道菌群。
- 止血修復:艾葉促進凝血,青蒿減輕腸黏膜充血,助損傷修復。
總結
《蒿豉丹》以濕熱痢為靶點,組方體現「清熱不傷陽,止血不留瘀」的智慧,符合中醫「異病同治」原則(如瘧痢皆屬濕熱範圍)。其配伍與劑型設計,反映古代對腸道濕熱證候的樸素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青蒿(五月五日採)、艾葉各等分。
上同豆鼓搗作餅,曬乾。
每用1餅,以水1盞半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蒿豉丹,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五引《聖濟總錄》。 組成:青蒿(5月5日採)、艾葉各等分。 主治:赤白痢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