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萆麻湯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利濕: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可輔助萆麻、澤瀉等藥材,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止血消腫:側柏葉具有一定的止血消腫作用,可緩解萆麻湯可能造成的出血傾向,並減輕藥物對身體的刺激,使療效更溫和。
總之,側柏葉的加入,既能增強萆麻湯的利濕功效,又能緩解藥性,使療效更顯著,更安全。
萆薢麻湯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利濕、解毒散結。方中青蒿之選用,正因其獨特藥性。青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長於清熱解暑、除蒸止汗,尤善於清透陰分之熱。對於濕熱內蘊所導致的黃疸、熱痢、瘧疾等症,青蒿能清熱燥濕,解除病患之苦。此外,青蒿之芳香醒脾,亦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濕熱之排出。在萆薢麻湯中,青蒿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奏清熱利濕、調和臟腑之效,對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帶下黃稠等病症有顯著療效。
萆麻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消腫止痛之效。萆麻湯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帶下病、濕疹等,金銀花可清熱解毒,祛除濕熱之邪,輔助萆麻、澤瀉等藥物利水消腫,達到通利水道、清熱解毒的目的。
二、緩解藥性:萆麻湯中萆麻、澤瀉等藥性偏寒,若單獨使用,容易傷及脾胃,而金銀花甘寒,可緩和萆麻湯的寒性,減少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物副作用。
萆薢麻湯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中艾葉之應用,深具學理依據。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擅長溫經止血,散寒調經。方中加入艾葉,主要用於解決婦科疾病中因寒凝血瘀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艾葉能溫通經絡,驅除子宮內寒氣,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調經止痛之效。此外,艾葉還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對於月經過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亦有顯著療效。在萆薢麻湯中,艾葉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是該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萆麻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陰(匿蟲)」,古籍中「(匿蟲)」通「匿瘡」,多指隱匿於陰部(如外陰、肛周)的濕瘡、瘙癢或寄生蟲感染(如疥蟎)所致的皮膚病症。此類疾病多與濕熱下注、蟲毒侵蝕相關,臨床表現可能包含紅腫、糜爛、滲液或劇烈瘙癢。中醫治法強調「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而萆麻湯以熏洗外用,直接作用患處,符合傳統外治「腠理開泄,藥力直達病所」的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八味藥均為葉類,質地輕揚,富含揮發性成分,適合煎湯熏洗。其配伍邏輯可分三層:
清熱解毒:
- 金銀花:清熱解毒,抗炎抑菌,為治濕瘡熱毒要藥。
- 扁柏葉:涼血止血,兼能燥濕,針對濕熱瘡瘍。
- 槐葉: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善治皮膚熱毒瘡癢。
燥濕殺蟲:
- 艾葉:溫燥化濕,殺蟲止癢,外用可抑制皮膚真菌。
- 青蒿葉:芳香化濕,清虛熱,含揮發油對蟎蟲有驅避作用。
- 萆麻葉(疑為「蓖麻葉」之誤):古籍載其解毒消腫,外用治瘡癬,可能具刺激性殺蟲效果。
活血透散:
- 柳葉:苦寒清熱,含水楊苷,能局部消炎。
- 桃葉:活血祛風,外用可減輕瘙癢,對濕疹有效。
綜合理效
全方以葉類輕清之性,熏洗時借助蒸氣開泄毛孔,使藥力滲透。清熱解毒藥直折濕熱火毒;燥濕殺蟲藥針對病原(如真菌、蟎蟲);活血藥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進修復。諸葉協同形成「清、燥、透」三重作用,契合「濕熱生蟲」的病機,外治標症以緩解瘙癢、潰爛等不適。
注:古籍中「萆麻葉」可能為「蓖麻葉」之誤,因「萆」字多指萆薢(根莖藥),而「蓖麻葉」外用記載較多,然待考證。
傳統服藥法
扁柏葉、槐葉、青蒿葉、柳葉、萆麻葉、桃葉、金銀花、艾葉各等分。
煎湯熏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匿蟲)患者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陰(匿蟲)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陰(匿蟲)患者應保持外陰清潔,勤換內褲。
相同名稱方劑
萆麻湯,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四。 組成:扁柏葉、槐葉、青蒿葉、柳葉、萆麻葉、桃葉、金銀花、艾葉各等分。 主治:陰(匿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