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丸

CHEN A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腎經 33%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陳艾丸方劑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除濕止癢之功效。對於女性經期不順、痛經、宮寒、以及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腹痛等症狀,艾葉均能起到溫暖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

其二,陳艾丸屬於溫補類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虛寒性疾病。艾葉的溫熱性與藥性相符,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溫補脾腎、化瘀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陳艾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藥方組成與記載

根據《外科十法》與《醫學心悟》兩書記載,陳艾丸(或稱藥艾丸)的主要成分為蘄艾葉。兩書皆強調,於端午節採收蘄艾,並存放愈久愈佳。使用時取其葉,可單獨製成艾炷施灸,或加入麝香、木香、雄黃等藥末搓揉成團,置於蒜上施灸。

主治功效分析

結合現代藥理與古籍記載,陳艾丸的主治功效可歸納如下:

  1. 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 艾葉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溫經散寒、理氣活血之效。
    • 古籍雲「瘡毒純陰,平塌頑麻」,亦反映陳艾丸對於寒凝血瘀所致之病症有良好療效。
    • 藉由溫通經絡,可驅散體內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絡瘀阻。
  2. 消炎止痛,舒筋活絡:

    • 艾葉的溫經活血作用有助於緩解因寒濕或瘀滯引起的疼痛。
    • 施灸時產生的溫熱刺激,可舒緩肌肉緊張,鬆弛筋骨。
    • 加入麝香、木香等藥材,更可加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
  3. 調節體質,提升免疫:

    • 艾葉具有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
    • 長期使用,可改善體質虛寒,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外科十法》與《醫學心悟》皆提及艾葉「愈久愈良」,亦暗示其具有養生保健之功。
  4. 瘡毒外治,平塌頑麻:

    • 古籍記載陳艾丸主治「瘡毒純陰,平塌頑麻」,指明其對於陰性寒凝之瘡瘍,及皮膚麻木不仁有療效。
    • 艾葉具有一定消炎抗菌作用,可輔助治療瘡瘍。
    • 施灸可刺激局部氣血運行,改善循環,有助於改善皮膚麻木。

治療原理分析

陳艾丸的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溫熱刺激: 艾灸時產生的溫熱刺激可直接作用於患處及經絡穴位,達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效。
  2. 藥物作用: 艾葉及加入之麝香、木香、雄黃等藥材,透過皮膚吸收或呼吸進入人體,發揮其藥理作用。
  3. 經絡調節: 艾灸可調節經絡氣血運行,使氣血流通,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4. 整體調理: 艾灸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總結

綜合來看,陳艾丸以蘄艾為主藥,佐以麝香、木香等藥,通過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作用,不僅能緩解因寒凝血瘀所致之疼痛,亦可用於治療寒凝之瘡瘍,更具有調節體質、提升免疫力的保健功效。其治療原理基於溫熱刺激、藥物作用和經絡調節,是一種內外兼治的傳統療法。

傳統服藥法


蘄艾12斤(每歲端午日採,愈久愈良)。
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末,木香末、雄黃、搓成丸。
安蒜上灸之,名「藥艾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陳艾丸, 出處:《醫學心悟》卷六。 組成:蕲艾1-2斤(每歲端午日採,癒久癒良)。 主治:瘡毒純陰,平塌頑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