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緩和二神丹」方劑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方劑中若有寒凝氣滯、疼痛等症,艾葉可溫通經絡,驅散寒氣,緩解疼痛。
- 補氣固表:艾葉亦具補氣固表之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若患者體虛易感,或因寒邪入侵導致氣虛表弱,艾葉可補氣固表,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緩和二神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眼胞滯血不散,或翳膜疼痛者」,即眼部周圍氣血瘀滯、循環不暢,導致局部腫脹、疼痛,或伴隨角膜翳膜等病變。其作用機理側重於「溫通散瘀」,透過外敷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消散瘀滯,緩解疼痛。
組成與邏輯推理
艾葉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脾、腎經。
- 作用:艾葉為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要藥。其辛溫之性可驅散寒凝,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苦味兼能燥濕,適合因寒濕或氣血不暢導致的眼胞瘀腫。
- 外敷應用:傳統常用艾葉灸熨或搗敷,取其溫熱穿透之力,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酒粕
- 性味歸經:甘、辛、溫,能通行經絡。
- 作用:酒粕為釀酒後的殘渣,仍含少量揮發性酒類成分,具有溫散特性。外敷時可助藥力滲透,增強艾葉的溫通效果,同時輕微刺激局部,促進代謝與化瘀。
配伍邏輯
- 溫通協同:艾葉與酒粕均屬溫性,合用後強化散寒、行氣、活血之效,針對「滯血不散」的病機。
- 外治導向:透過「貼敷眼胞」並以「溫金熨之」(古代以加熱的金屬器具溫熨),形成局部溫熱刺激,直接改善眼周氣血循環,舒緩翳膜疼痛。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外治法為主,利用藥物的溫熱特性與物理熱熨結合,達到以下效果:
- 活血化瘀:溫熱刺激能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流,消散眼胞瘀血。
- 散寒止痛:對於因寒凝或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溫通之力可有效緩解。
- 消翳輔助:古籍提及「翳膜」,可能與角膜混濁或炎性滲出相關,溫敷或可減輕水腫,但需配合內服藥以治本。
總結
緩和二神丹以簡潔的溫通組方,針對眼周氣血瘀滯的外證,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路。其設計側重局部物理性刺激與藥物協同,適合寒凝血瘀型的眼疾輔助治療。
傳統服藥法
艾葉、酒粕各等分。
煉熟,貼敷眼胞,用溫金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緩和二神丹, 出處:《眼科錦囊》卷四。 組成:艾葉、酒粕各等分。 主治:眼胞滯血不散,或翳膜疼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