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敷方

AI YE F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腎經 33%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敷方,顧名思義,以艾葉為主要藥材。艾葉性溫、味苦,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其溫陽散寒之力尤為突出,對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疼痛、瘀血腫痛、婦科疾病等,皆有顯著療效。

艾葉敷方以艾葉為君藥,取其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再輔以其他藥材,針對不同病症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因此,艾葉是艾葉敷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艾葉敷方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北宋《聖濟總錄》記載,艾葉敷方主治「中惡遁屍,心腹及身體痛,甚者短氣不語,以手按之,得其痛處,則病人色動。恐人近之」。此症狀描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 中惡遁屍: 古籍中「中惡」多指因外邪侵襲或內邪阻滯所致的急性病症,表現為神志昏迷、肢體麻木、疼痛等。 「遁屍」則指患者神志不清,似死非死,如同屍體一般。 艾葉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中惡遁屍,艾葉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邪,溫通經絡,恢復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二、 心腹及身體痛: 此處的疼痛,並非單純的臟腑疼痛,而是涉及全身,且患者自己難以準確描述痛處,需他人觸摸才能定位。這提示疼痛可能與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有關。艾葉的溫經通絡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經絡痺阻,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疼痛伴隨「短氣不語」,更進一步佐證了氣血運行受阻,肺氣不利。艾葉溫通經絡,可促進氣機運行,改善呼吸狀態。

三、 「以手按之,得其痛處,則病人色動。恐人近之」: 這些臨牀表現暗示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疼痛敏感性及精神症狀。患者色動、恐懼人近,可能與疼痛劇烈、氣血逆亂、神志不清等有關。艾葉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其溫經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疼痛,從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

總結: 艾葉敷方治療上述症狀的原理,主要在於艾葉的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止痛安神的功效。通過溫熱藥力,驅散寒邪,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最終達到治療中惡遁屍,緩解疼痛,安撫精神的目的。 方中僅以艾葉單味使用,可能更注重其外敷的局部溫熱刺激作用,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艾葉的溫熱之性,使其能夠有效地作用於患處,達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效果。 其功效的發揮,與局部溫熱刺激以及艾葉本身的藥理作用密切相關。

傳統服藥法


艾葉(挼令碎)。
著痛上,令厚2寸,以熨斗納著灰火熨艾上,令熱透,如冷即再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全身酸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敷方,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艾葉(挼令碎)。 主治:中惡,遁屍,心腹及身體痛甚不知痛處,手摸按之,即知痛處,短氣不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