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艾煎中含有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除濕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痛經、腹痛、腰痛等,艾葉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 止血止瀉:艾葉還有止血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虛氣陷、腸胃失調引起的腹瀉,艾葉可以溫陽固表,止瀉止痛。對於外傷出血,艾葉也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因此,乾艾煎中使用艾葉,是為了發揮其溫經止痛、止血止瀉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艾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乾艾煎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瘟疫頭痛,壯熱脈盛」。此症屬外感溫熱疫毒,邪氣熾盛,發熱劇烈且頭痛明顯,脈象洪大而數,顯示熱邪燻灼氣分,正邪交爭劇烈。艾葉辛溫香烈,煎湯頓服取汗,意在開泄腠理、驅邪外出,屬「汗法」範疇,適用於疫病初起、邪在表衛階段。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方組成邏輯:
全方僅用乾艾葉一味,重用至「3升」,配大量清水(1鬥)久煎濃縮,取其辛溫透散之力。艾葉性味苦辛溫,《本草綱目》謂其「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古代亦用於辟疫。此方取其「溫通發汗」而非止血,大劑量煎服可激發陽氣,開泄腠理,驅疫邪從汗而解。作用機推斷:
- 發汗解表:辛溫之性配合熱湯頓服,助發汗透邪,符合「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則。疫病初起若夾風寒濕邪,艾葉溫散可破其鬱滯。
- 芳香化濁:艾葉含揮發油(如桉葉素、樟腦等),古代認為芳香藥能「辟穢濁」,或通過氣味驅離疫癘之氣(如薰艾避疫習俗)。
- 溫通經脈:頭痛因邪壅陽經,艾葉通經之力或可緩解頭部氣血壅滯。
脈證適用辨析:
「壯熱脈盛」提示正氣未虛,可任汗法。若脈雖盛而按之空軟,或汗後熱不退,恐非單用此方所宜。古代用於瘟疫,或與當時疫病特性(如寒濕夾癘氣)相關,需結合時令地域判斷。
三、潛在配伍思路延伸
此方為單捷峻劑,若熱毒偏盛,或可佐以清解之品(如石膏、黃芩);若表閉無汗,可加羌活、防風增強透達。然原方精要,在於以大劑艾葉「一氣破邪」,展現古人對單味藥極致運用的經驗智慧。
(分析完)
傳統服藥法
乾艾葉3升。
水1鬥,煮1升,頓服取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艾煎, 出處:《松峰說疫》卷五。 組成:乾艾葉3升。 主治:瘟疫頭痛,壯熱脈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