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蒿丸方劑中含有青蒿,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暑:青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截瘧的功效。對於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頭痛、胸悶、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青蒿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暑,緩解症狀。
- 抗瘧疾:青蒿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具有抗瘧疾作用。青蒿丸中加入青蒿,可以增強方劑的抗瘧疾功效,有效防治和治療瘧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青蒿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一切勞瘦」。「勞瘦」在中醫理論中多指因長期勞倦、氣血耗損、陰虛內熱所致的形體消瘦、疲乏無力、骨蒸潮熱等虛損症狀,屬於虛勞範疇。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青蒿(一斤,取葉曬乾為末)
- 性味苦辛寒,歸肝、膽、腎經,傳統用於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
- 此處重用青蒿,取其清透陰分伏熱之效,針對「勞瘦」中的陰虛內熱或骨蒸潮熱症狀。《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瘧疾寒熱」、「治虛勞發熱」。
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麩炒研爛)
- 性味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在虛勞證中,久病多瘀,桃仁可通絡散瘀,改善因虛致瘀的病理狀態。《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瘀血,血閉癥瘕」,此處可能用於疏通氣血,助青蒿透熱外達。
甘草(半兩,為末)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傳統用於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少量甘草可緩和青蒿的寒性及桃仁的破血之力,兼顧脾胃,防其過傷正氣。
童便(煎藥媒液及送服)
- 性味鹹涼,傳統用於滋陰降火、止血消瘀。
- 《名醫別錄》載其「主久嗽上氣失聲,及癥瘕、血閉」,此處可能借其降火滋陰之性,助青蒿清虛熱,並引藥入陰分。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透邪,滋陰退蒸:青蒿為主,清透虛熱;童便為輔,增強降火滋陰之力,共治「勞瘦」之陰虛內熱。
- 活血散瘀,通補兼施:桃仁活血化瘀,改善因虛勞導致的氣血痺阻;甘草調和,兼顧中氣,避免攻伐過度。
- 製法與服法之巧:
- 以糠火慢煎成膏,取其緩和藥性,適合虛損病證。
- 空腹溫童便送服,既助藥力直達下焦陰分,又借童便的滋陰降火特性增強療效。
此方以「清熱不傷正,祛瘀兼顧陰」為特點,針對虛勞夾雜陰虛、血瘀的複雜病機,體現中醫「標本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青蒿1斤(取葉,曬乾,搗羅為末),桃仁1斤(酒浸,去皮尖,麩炒令黃,研爛),甘草半兩(搗羅為末)。
以童便三斗,於瓷甕中盛,於糠火上煎令如稀餳,卻傾於銅器中,下諸藥,又於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攪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以粗疏布袋盛,每服30丸,空心溫童便送下,日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蒿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青蒿(細銼,嫩者)1升。 主治:一切勞瘦。
青蒿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六。 組成:青蒿(切細)1斤,阿魏(别研)1兩,天靈蓋(塗醋炙黃,爲末)1兩,桃仁1升(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研細末)。 主治:骨蒸羸瘦。
青蒿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青蒿4兩(童便浸7日,曬乾),龍膽5兩,秦艽(去苗土)5兩,黃芩(去黑心)5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5兩,木香5兩,麻子仁(研)5兩,車前子5兩,菟絲子(酒浸,别搗末)5兩,獨活(去蘆頭)3兩,柏子仁(研)3兩,山茱萸3兩。 主治:骨蒸勞,體瘦,咳嗽氣急,日漸枯瘁。
青蒿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青蒿1兩半,天門冬1兩(去心,焙),柴胡1兩(去心),地骨皮1兩,旋覆花1兩,紫菀花1兩(洗去苗土),貝母1兩,人參1兩(去蘆頭),杏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秦艽1兩(去蘆頭),龍膽半兩,天靈蓋1兩半(塗酥炙令赤),鱉甲1兩半(塗酥炙令黃,去裙襕),葳蕤1兩,黃耆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亮1兩(麸炒微黃,去瓤),甘草3分(炙微赤,銼),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兩(細研)。 主治:婦人熱勞,咳嗽,肌體消瘦,心膈煩熱,夜多盜汗,四肢痠痛,食少無力。
青蒿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六。 組成:青蒿(銼)4兩,甘草(銼)1兩,桃仁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2兩(以上用童便5升,瓷瓶盛入藥于內,磚支其底,以糠頭火燒1夜取出,桃、杏仁别研如泥,别入),芍藥1分,知母1分,天靈蓋(炙)1分,車前子1分,紫菀(去土)1分,葳蕤1分,當歸(切,焙)1分,枳殼(去瓤,麸炒)1分,生地黃(焙)1分,檳榔(銼)1分,黃連(去須)1分,秦艽(去苗土)1分,京三棱(煨,銼)1分,柴胡(去苗)1分,續斷1分,獺肝(炙)半兩,麝香、犀角(生用,屑)1兩。 主治:童子室女骨蒸熱成癆,不思飲食,食即無味,身體苦疼;陽熱傳盛,面色多赤。及腹中有塊,痃癖,惡寒頭痛,面黃色,毛發焦枯。
青蒿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青蒿心3枚(細切),童便3大鬭,生地黃3梃(竹刀切,搗),東引桃枝(半握,細搗碎)1-2兩,甘草4兩(炙),上5味,以新甕子1口,以小便浸7日,和小便并前件藥煮三五百沸,濾出藥,曬乾爲末,然後將小便清入釜中,以桑柴火煉之,以篦攪勿住手,煉3鬭小便至3升,用不津器盛,將和後藥。杏仁、桃仁(并去雙仁及皮尖,炒令黃)、桔梗(炒)、葳蕤、枳殼(麸炒,去瓤)、大黃(焙)、升麻、蒼朮(炒,一方用白朮)、白茯苓(去黑皮)、地骨皮、天靈蓋(酥炙,無,以虎骨代)1兩,甘草(炙)1兩,貝母(去心)1兩,蕪荑(炒)1兩,當歸(切,焙)1兩,黃耆(銼)1兩,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防風(去叉)1兩,檳榔(不得近鐵器)1兩,吳茱萸(湯浸,炒)1兩,丹砂(别研)1兩,麝香(别研)1兩,木香2兩半,犀角屑1兩半,羚羊角屑2兩1分。 主治:通三焦,安五臟。主治:一切勞疾骨蒸,風氣,虛傷;九種心痛,蟲咬心痛;時行熱疾,溫疫,瘴瘧,頭痛欲死,身熱大小便秘澀,復不識人,不下食;肺熱,上氣咳嗽,無問涕唾,並乾咳,嗽後有血,熱毒氣壅,轉成鼻塞聲破,胸中結痛;肺痿勞瘦,手足熱如火,口生瘡,舌爛,夜夢驚恐,口中(匿蟲)齒,牙痛咽痹;丈夫婦人曾服熱藥過度,近雖藥盡,氣力猶有,往往發來衝人頭面,致眼痛昏熱,心胃躁煩,口臭生瘡;瘰癧,狀如藤蘿繞木,榮枯不相捨,令項頸破;小兒無辜疳痢,或瀉或痢,腹中漸結,眼中生膜;女人月經不勻,或前或後,多少不定,青黑雜色,或凝或散,漸成勞瘦;毒邪痃癖氣,屍註鬼氣,毒蛇惡物所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