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斬邪飲方劑中包含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斬邪飲主治熱毒熾盛,邪氣深入,症見高熱、神昏、煩躁、口渴、脈洪數等,青蒿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邪熱。
- 抗瘧疾:青蒿是傳統抗瘧疾藥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具有抗瘧疾作用,斬邪飲中加入青蒿,可針對瘧疾引起的發熱、寒熱交替等症狀,發揮抗瘧疾功效。
因此,青蒿在斬邪飲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抗瘧疾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斬邪飲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驅散外邪: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可驅散外感風寒之邪,尤其適用於風寒襲表,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斬邪飲旨在驅除外邪,故以桂枝發汗解表,使邪氣隨汗而去。
2. 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桂枝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可改善因風寒外邪入侵而導致的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緩解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
斬邪飲中包含香薷,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發表解暑: 香薷味辛性溫,能發散風寒,解表散熱,對於暑濕所致的發熱、惡寒、頭昏、汗出乏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斬邪飲主治暑熱疫癘,香薷的發表解暑功效可有效驅散暑邪,解除患者的不適。
- 化濕止嘔: 香薷兼具化濕止嘔之效,能解暑濕之邪,止嘔吐腹瀉,對於因暑濕所致的胃腸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斬邪飲中加入香薷,可進一步增強其化濕止嘔的功效,更好地治療暑濕所致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斬邪飲」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斬邪飲」主治小兒瘧疾,不論病程新久,尤其擅長治療「暑瘧」。古醫所稱「暑瘧」,多指夏季感暑熱之邪,或夾濕氣所致的瘧疾,症見寒熱往來、頭痛煩渴、胸悶嘔惡等。此方強調於「寒熱未發前」服用,符合瘧疾治療中「截瘧」的思路,即在發作前阻斷病勢。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青蒿(去梗):
- 性味苦辛寒,歸肝膽經,為清虛熱、截瘧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瘧疾寒熱」,現代研究亦證實青蒿素具抗瘧作用。本方特註「五月五日採」,傳統認為此時藥氣充盛,增強祛邪之力。
香薷葉:
- 性味辛微溫,歸肺胃經,功擅解表祛暑、化濕和中。此藥為「夏月之麻黃」,能發汗解表、宣透暑邪,針對暑瘧夾濕之表證,調暢氣機而助邪外達。
桂枝(去粗皮):
- 性味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具發汗解肌、溫通經脈之效。瘧疾寒熱往來,多因邪伏半表半里,營衛不和。桂枝協同香薷,外透肌表之邪;其溫性亦制約青蒿、香薷之寒涼,防過傷陽氣。
好茶芽:
- 性味苦甘涼,歸心、肺、胃經,能清頭目、除煩渴、利尿解毒。茶葉古來亦用於瘧疾,如《仁齋直指方》以茶末治「熱瘧」。其涼性可清暑熱,利尿作用有助濕邪從小便而解。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轉
此方以「清暑透邪、和解截瘧」為核心:
- 清暑熱:青蒿、茶芽清解暑熱,直折瘧邪。
- 透表邪:香薷、桂枝辛散外透,開達膜原,使伏邪從表而解。
- 調和營衛:桂枝與青蒿寒溫並用,調理陰陽寒熱之爭,契合瘧疾「少陽樞機不利」之病機。
- 酒調送服:酒性辛散,助藥力速達病所,增強截瘧之效。
四、適用特點
「斬邪飲」藥味簡潔,側重暑瘧之濕熱偏重者。青蒿為君,針對瘧疾主因;香薷、桂枝針對暑濕表邪;茶芽輔佐清熱利尿,共奏截瘧之功。其配伍體現「溫清並用、表裡兼顧」之思路,尤宜於小兒體質稚嫩、不耐峻攻之特性。
傳統服藥法
青蒿(去梗)2兩(5月5日採,曬乾用),桂枝(去粗皮)半兩,香薷葉2兩,好茶芽半兩。
上為末。
每服1錢,寒熱末發前用涼酒調服,或先隔晚亦以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斬邪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青蒿(去梗)2兩(5月5日採,曬乾用),桂枝(去粗皮)半兩,香薷葉2兩,好茶芽半兩。 主治:小兒瘧疾,不拘歲月遠近。療暑瘧尤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