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煎丸

益母草煎丸

YI MU CAO J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七十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4%
肺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0%
胃經 7%
大腸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益母草煎丸]的組成中,包含益母草,因為益母草具有良好的活血調經和清熱解毒的作用。益母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因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有顯著效果。此外,益母草還能清熱解毒,對於由內熱引起的相關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使得[益母草煎丸]在調理經期問題和改善相關症狀方面更為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益母草煎丸中添加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益母草雖有活血化瘀之效,但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之症,單用益母草恐難以奏效。添加青蒿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協同益母草涼血止血,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2. 改善藥性,增強療效: 益母草性偏溫,青蒿性寒,二者配伍,可相互制約,使藥性趨於平和,減少副作用。同時,青蒿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減輕益母草活血化瘀的副作用,更安全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益母草煎丸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柳枝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益母草性涼,味苦辛,擅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配合益母草活血化瘀功效: 柳枝入肝經,具有疏散肝氣、通絡止痛的作用。配合益母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使氣血流通,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阻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益母草煎丸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益母草擅長活血化瘀,但對於瘀血阻滯,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則需要柴胡來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協同益母草更好地緩解疼痛。
  2. 配合益母草活血化瘀: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配合益母草活血化瘀,使氣血通暢,達到治療血瘀的效果。

因此,益母草煎丸中加入柴胡,不僅能改善瘀血阻滯的疼痛,還能更好地促進氣血運行,提高療效。

益母草煎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調理婦科疾病,如產後瘀血、月經不調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除了主藥益母草外,還加入了硃砂。硃砂,在中醫藥材中被視為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佳品,具有一定的重鎮安神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硃砂中含有汞,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毒性反應,特別是對肝腎功能有影響。因此,在現代臨床應用中,需謹慎考慮其風險效益比,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使用及使用的劑量。在益母草煎丸中加入硃砂,主要是為了增強其安神鎮靜效果,配合益母草調經止痛的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不過,由於其潛在的副作用,現代製劑往往會調整配方,減少或替代硃砂的使用,確保療效的同時保障患者安全。

益母草煎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婦科疾病的治療,如產後瘀血未盡、月經不調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多種草藥,其中「天靈蓋」為一味較特殊的成分。「天靈蓋」並非植物性藥材,而是指代人頭骨頂部的一個部分,在古代中醫學中被視為具有特殊療效的藥物。

之所以將「天靈蓋」納入益母草煎丸中,是基於中醫對於藥材性味與功效的理解。「天靈蓋」在古籍中記載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的作用,同時也被認為能夠活血化瘀。對於婦女產後身體虛弱、瘀血滯留的情況,加入「天靈蓋」旨在通過其特殊的藥理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元氣、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改善病徵的目的。

然而,現代中醫臨床已不再使用「天靈蓋」這一成分,轉而尋找其他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這不僅出於對倫理的考量,也是為了避免潛在的衛生風險及法律問題。

益母草煎丸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消瘀止痛:鱉甲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消瘀止痛的功效。益母草擅長活血化瘀,與鱉甲搭配,可增強其涼血止血之力,對於血熱妄行、瘀血阻滯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崩漏、月經過多、外傷出血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2. 滋陰降火,清熱解毒:鱉甲亦具滋陰降火之效,可輔助益母草清熱解毒,對於因血熱、肝火旺盛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總之,鱉甲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益母草煎丸的止血、消瘀功效,更提升了其清熱解毒的效果,使之更能有效治療因血熱、瘀血導致的各種婦科疾病。

益母草煎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 益母草專長於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但若婦女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則藥效難以發揮。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使益母草藥力得以充分發揮。
  2. 緩解腹痛,改善消化: 益母草活血化瘀,可能引起腹痛,尤其對於脾胃虛弱者。木香具備健脾和胃、止痛的功能,可以緩解腹痛,改善消化不良,平衡益母草的活血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

綜上所述,加入木香可以提升益母草煎丸的療效,使藥效更全面、更安全。

中藥方劑[益母草煎丸]的組成中,包含赤芍,因為赤芍具有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赤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血瘀引起的症狀如經痛、月經不調等有顯著效果。此外,赤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熱毒引起的炎症和腫脹有良好的緩解效果,使得[益母草煎丸]在調理血瘀和清熱解毒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傳統中醫方劑「益母草煎丸」主要用於調理婦科疾病,如產後瘀血未清、痛經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犀角是一味重要的藥材。犀角在古代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涼血解毒、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瘀滯導致的各種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現代由於犀牛被列為保護動物,犀角已成為禁止使用的藥材,目前多使用水牛角作為替代品。

在「益母草煎丸」中加入犀角(或其代用品),主要是考慮到犀角能夠幫助清除產後或經期可能產生的熱毒與瘀血,從而減輕患者的不適感。配合益母草等其他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疼痛的目的。總體而言,犀角在此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治療的思想。

益母草煎丸中添加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益母草性味苦寒,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但若單味使用,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味甘溫,可緩解益母草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解疼痛的作用,能使益母草的藥效得到更好的發揮,提高治療效果。同時,甘草還可協調藥材之間的配伍,使藥性更趨於平衡,有利於整體治療。

益母草煎丸中加入麝香,主要考量其活血通經、行氣止痛的功效。

益母草本身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但對於血瘀阻滯、經絡不通導致的痛經,單靠益母草可能效果不足。麝香性溫通,能開竅透骨,迅速打通經絡,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益母草藥效發揮,快速緩解痛經。

此外,麝香還有開竅醒神、芳香闢穢的作用,能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昏腦脹、胸悶氣短等症狀。因此,在益母草煎丸中加入麝香,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益母草煎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消癥的功效。益母草則善於活血調經,二者合用,能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對於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消癥散結:桃仁具有破血消癥之功,可有效消散體內積聚的瘀血,對於因血瘀引起的腫塊、包塊等也有改善作用。益母草亦有散結作用,二者配合,可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消癥散結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母草煎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普濟方》,主治「婦人骨蒸勞瘦,月候不通,心神煩熱,四肢疼痛,不能飲食」,其病機屬陰虛內熱、瘀血阻滯所致之虛勞證,尤見於女性因長期耗損陰血,導致骨蒸潮熱、經閉不行,兼見气血瘀滯而心神不寧、肢体疼痛、脾胃失調等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涼血,透解骨蒸

    • 青蒿、柴胡、鱉甲:三藥協同,清虛熱、透伏邪。青蒿退骨蒸勞熱;柴胡疏肝解鬱,引邪外出;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針對陰虛內熱之核心。
    • 犀角屑:清心涼血解毒,化解熱擾心神之煩躁。後世因資源保護多以水牛角代之。
  2. 活血調經,化瘀通絡

    • 益母草:為君藥,專攻婦人血瘀經閉,善活血調經,利水消腫。以童便煎製,加強其降火散瘀之效。
    • 桃仁、赤芍、柳枝、桃枝:桃仁活血祛瘀;赤芍涼血散瘀;桃柳二枝性偏走竄,助通經活絡,破除閉阻。
  3. 開竅安神,理氣止痛

    • 朱砂、麝香:鎮驚安神(朱砂),開竅醒神(麝香),治心煩熱悶。然麝香辛香走窜,兼能活血通經。
    • 木香、甘草:木香行氣止痛,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改善不能飲食之症。
  4. 特殊用法與輔助藥力

    • 天靈蓋(古人用頭蓋骨):古代認為可治勞瘵骨蒸,現代已棄用,或代之以滋陰清熱藥如地骨皮。
    • 童便煎膏:取其降火滋陰、引血下行之效,強化方劑清熱化瘀作用。

綜合方義
全方以「清熱透邪、活血通經」為主軸,結合「涼血安神、理氣和胃」為輔,針對陰虛血瘀交雜之證,尤其適合女性因長期虛勞導致經閉、發熱、身心俱疲者。藉由益母草為引,統領諸藥攻補兼施,既除骨蒸之熱,又通經脈之滯,使氣血調和而症狀得解。

:古籍用藥如天靈蓋等,今人可依現代醫學倫理與藥理知識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2斤,青蒿2斤,桃枝1握(長一尺),柳枝1握(長一尺)(以上四味細銼,用童便1鬥,於銀鐺中,煎至3升,絞去滓,煎成膏),柴胡2兩(去心),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天靈蓋1兩(塗酥炙令微黃),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木香1兩,赤芍藥2兩,犀角屑2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麝香半兩(細研),桃仁5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如膏)。
上為末,用益母草煎都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用烏梅、甘草煎湯送下,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益母草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草煎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益母草2斤,青蒿2斤,桃枝1握(長1尺),柳枝1握(長1尺)(以上4味細銼,用童便1鬭,于銀铛中,煎至3升,絞去滓,煎成膏),柴胡2兩(去心),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天靈蓋1兩(塗酥炙令微黃),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木香1兩,赤芍藥2兩,犀角屑2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麝香半兩(細研),桃仁5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如膏)。 主治:婦人骨蒸勞瘦,月候不通,心神煩熱,四肢疼痛,不能飲食。

益母草煎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益母草汁1升,青蒿汁1升,無灰酒1升,生薑汁3合,童便1升,蜜5合(以上同于銀器中,慢火熬成膏),柴胡1兩(去苗),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琥珀3分(細研),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地骨皮3分,白朮3分,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桔梗半分(去蘆頭),當歸半分,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1兩,鬼箭羽1兩,麝香1分(細研)。 主治:婦人熱勞煩悶,四肢疼痛;經脈滯澀,腹脅妨悶,不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