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靈蓋飲子」中的天靈蓋,實際上是指人頭骨的頂骨部分。在古代醫學中,天靈蓋被認為具有鎮驚安神、固齒止痛的作用。在該方劑中,天靈蓋可能用於治療因驚嚇所致的不安或牙齒疼痛等症狀。
天靈蓋飲子中包含鱉甲,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效。此方多用於熱病神昏、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鱉甲可有效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度,改善神志不清等症狀。
- 軟堅散結、活血化瘀: 鱉甲亦能軟堅散結、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筋脈拘急等症,鱉甲有助於化解瘀血,改善局部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天靈蓋飲子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天靈蓋飲子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而桃仁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從而緩解頭痛症狀。
- 疏通經絡: 桃仁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疏通頭部經絡,改善腦部供血,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治療頭部疾病的效果。
總而言之,桃仁在天靈蓋飲子中發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頭痛眩暈等症狀。
「天靈蓋飲子」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升陽散寒: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散寒的功效,可解肝鬱氣滯之症,並提升陽氣,散去寒邪。此方可能針對患者肝鬱氣滯、寒邪內阻所導致的頭部症狀,如頭痛、頭昏等,柴胡可通過疏肝解鬱,散寒解表,緩解頭部不適。
-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柴胡在方劑中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川芎、白芷等藥物共同使用,可增強散風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頭部疾患。
天靈蓋飲子中包含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天靈蓋飲子主治熱病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口渴煩躁等症狀,知母可以清熱瀉火,降解頭部的熱邪,改善患者的症狀。
- 滋陰降火:知母還能滋陰降火,緩解因熱邪耗傷津液所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天靈蓋飲子中,知母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能夠更好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天靈蓋飲子中包含青蒿,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青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治療暑熱、濕熱、瘟疫等症。天靈蓋飲子常用於治療頭風、眩暈、中暑等症,而青蒿的清熱解毒之效能,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頭部不適症狀。
二、 疏散風熱: 青蒿亦具有疏散風熱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等症。天靈蓋飲子中包含青蒿,可以增強其疏散風熱之效,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頭部風熱症狀。
天靈蓋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之功效。天靈蓋飲子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劑,加入甘草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二、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與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濕藥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同時,甘草也能緩解其他藥物的副作用,如與麻黃、石膏等藥配伍,可減輕其寒涼之性,保護脾胃。
「天靈蓋飲子」中加入淡豆豉,乃因其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能解表散熱,清利頭目,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頭痛、發熱、神昏等症狀,皆有緩解作用。
此外,淡豆豉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腦膜炎、腦炎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之效。故將淡豆豉納入「天靈蓋飲子」中,可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有助於緩解頭部疾病的症狀。
天靈蓋飲子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蔥白能促進汗液排出,驅散風寒,緩解症狀。
- 開竅醒神: 蔥白辛香氣味可刺激鼻腔,並透過肺經上達頭部,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蔥白可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
因此,天靈蓋飲子中加入蔥白,不僅能幫助發汗解表,同時也能起到開竅醒神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靈蓋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天靈蓋飲子由以下中藥組成:
- 天靈蓋: 活血化瘀、止痛。
- 鱉甲: 滋陰降火、潤燥解毒。
- 桃仁: 破血行氣、消癰散結。
- 柴胡: 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 知母: 清熱生津、利咽通便。
- 青蒿: 清熱解暑、殺蟲抗敏。
- 甘草: 調節體液、緩急止咳。
- 淡豆豉: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蔥白: 溫經散寒、開竅醒神。
主治病症
《太平聖惠方》記載,天靈蓋飲子主治「骨蒸勞,四肢疼痛,筋脈拘急,寒熱進退,發作如瘧,日漸萎黃,不能飲食。」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方劑組成與主治病症,天靈蓋飲子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滋陰清熱,退骨蒸: 方中鱉甲、知母滋陰降火,青蒿清熱解暑,針對骨蒸勞熱之證,可有效清除體內虛熱,緩解骨蒸潮熱、盜汗等症狀。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天靈蓋、桃仁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因瘀血阻滯導致的四肢疼痛、筋脈拘急。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 柴胡疏肝理氣,甘草調和脾胃,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失和所致的食慾不振、日漸萎黃等症狀。
解表散寒,祛除瘧邪: 淡豆豉、蔥白發汗解表,有助於祛除體內寒邪,緩解寒熱進退、發作如瘧的症狀。
總而言之,天靈蓋飲子以滋陰清熱為基礎,結合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解表散寒之法,綜合調理臟腑氣血,從而達到治療骨蒸勞熱、肢體疼痛、寒熱往來等病症的目的。此方劑配伍精妙,標本兼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傳統服藥法
天靈蓋半兩(塗酥,炙微黃,搗為末),鱉甲半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搗為末),桃仁1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柴胡半兩(去苗),知母半兩,青蒿半兩,甘草1分(生用),豉心半合,蔥白2莖(並須)。
上銼細,拌令勻,都用童便3大盞從午時浸至來日五更,煎取1盞,去滓,食前分2次溫服;服訖衣蓋,臥至日出。良久審看手十指,節間有毛,如藕絲狀,燒之極臭,毛色白者必愈;黑者難治。
忌莧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靈蓋飲子,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天靈蓋半兩(塗酥,炙微黃,搗爲末),鱉甲半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搗爲末),桃仁1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柴胡半兩(去苗),知母半兩,青蒿半兩,甘草1分(生用),豉心半合,蔥白2莖(并須)。 主治:骨蒸勞,四肢疼痛,筋脈拘急,寒熱進退,發作如瘧,日漸萎黃,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