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中丸
BAO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二十引東方先生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保中丸」中的天靈蓋,同樣是指人頭骨的頂骨部分。在古代醫學中,天靈蓋被認為具有鎮驚安神、固齒止痛的作用。在該方劑中,天靈蓋可能用於治療因驚嚇所致的不安或牙齒疼痛等症狀。
保中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滋陰潛陽,清熱解毒: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可滋陰降火,清熱解毒,對於熱病傷陰、陰虛火旺、熱毒壅盛等症狀,均有良好效果。
-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 鱉甲亦具有一定的軟堅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痰熱阻滯、瘰癧結核、乳癰腫痛等病症,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保中丸中加入鱉甲,可起到滋陰潛陽、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等作用,有助於增強整體療效。
保中丸方劑中包含虎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筋骨: 虎骨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之效,可用於治療腰膝痠軟、筋骨疼痛等症狀。古人認為虎骨具有強壯筋骨、祛風除濕之效,故將其加入保中丸以增強其補益功效。
- 祛風止痛: 虎骨具有祛風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等症狀。保中丸中加入虎骨,可加強其祛風止痛的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然而,隨着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以及虎骨的藥效缺乏科學證據,現今保中丸配方中已不再使用虎骨,而是使用其他藥材替代。
保中丸中包含青蒿,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暑: 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暑熱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 抗瘧疾: 青蒿是傳統的抗瘧疾藥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具有抗瘧原蟲的作用,可有效控制和治療瘧疾。
保中丸作為傳統中藥方劑,在組成上考慮了藥材的特性和功效,青蒿的加入能夠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暑和抗瘧疾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提升。
保中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氣: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功效。保中丸用於治療氣虛症狀,如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而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增強患者體力。
- 固本扶正: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抵抗外邪入侵。保中丸中加入人參,可以增強患者的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使之更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保中丸方劑中包含桃仁,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之效。在保中丸中,桃仁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同時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整體氣血流通,達到保中益氣的效果。
保中丸中添加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之功效。保中丸方劑本身偏於溫燥,加入知母可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抑制煩躁,改善心神不寧:知母入心經,可清心火,鎮心安神,對於保中丸主治的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等症,起到緩解作用,使藥效更全面。
保中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或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使藥效發揮得更穩定。
二、 補益脾胃: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脾胃的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藥效,並有助於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
此外,甘草還有解毒、抗炎等作用,能進一步增強保中丸的功效。
主治功效
《保中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醫家典籍所述,《保中丸》主要針對以下病症與病理機制發揮作用:
勞瘵久病,體虛臥床:
- 《幼幼新書》記載「保中丸,治久困床枕」,表明此方可用於治療因勞損、久病而導致的身體虛弱、長期臥床不起的病症。此方以補虛為主,可能兼顧了氣血,使病患能逐漸恢復體力。
- 《雜病廣要》引用《幼幼新書》之說,並提到“先驗十指,生毛如藕絲白可治,紫黑者難愈”,暗示此方在治療虛勞久病時,可能需根據患者體質狀況和病程長短,預估療效。
食積脹滿,脾胃不和:
- 《醫家心法》提到“食鼓”,認為是由於飲食所傷導致的脹滿。該書指出,此病初起可能出現眼部症狀,但若單純治療眼部則無法根治,應當使用清劑,方可緩解。並且提出了“保中丸,久服自愈”,表明此方可長期服用調理脾胃。
- 《醫家心法》進一步解釋“鼓是脹滿,通身腫為腫滿,不可混,當分別之”,認為保中丸適用於單純腹脹,在初起時使用溫補方法或可治癒,強調了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並認為“腫脹屬實者易治,挾虛則難矣”,說明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 《萬病回春》的“平肝順氣保中丸”和“消積保中丸”,均強調其具有「順氣和中、健脾開胃、進食化痰消痞」的功效,表明此方系通過調理脾胃功能,解決食積、氣滯、痰阻等問題,進而緩解腹脹、嘔吐、吞酸等症狀。
- 《古今醫鑑》提及“曲術丸”和“平肝順氣保中丸”也均適用於中脘宿食、留飲、吞酸、嘈雜等症狀,與《萬病回春》的描述相互印證,再次強調了此方對脾胃不和引起的消化問題的治療作用。
積聚痞塊,痰瘀互結:
- 《萬病回春》中“消積保中丸”明確提出“散痞結、除積塊”的功效,表示保中丸對於體內形成的積聚、痞塊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壽世保元》提到“一論五積六聚”,表明此方對各種積塊,包括痰積、血積、食積、氣積等,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該書建議在不同情況下加減藥物,如“肉積加黃連”、“面積加神?”、“飽脹加蘿蔔子”等,體現了臨床應用時的靈活性。
- 《雜病源流犀燭》提及“消積保中丸”用於治療“心下積塊痞悶”,以及“宜連蘿丸、消塊丸、開懷散、消積保中丸”等方劑來治療痞病,表明此方能活血化瘀,消散體內有形之積塊。
- 《沈氏尊生書》亦提出“消塊丸、開懷散、消積保中丸”用於治療痞塊。
- 《濟世全書》亦有“平肝順氣保中丸”條,指出此方治“鬱火傷脾,中氣不運,胃中伏火鬱積生痰”,故可知保中丸能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其他病理機制:
- 《醫宗己任編》指出,“古法太峻”,而 “保中亦未始不峻,久服必傷中氣”,建議“用宜斟酌”,提示此方藥性偏于峻猛,使用時需要注意中氣的保護,不可長期大量服用。該書也提到“脹滿悉屬脾虛運化不及。濁氣填塞所致”,說明保中丸是通??理脾胃?化功能,使?气能?消散。
- 《雜病廣要》 提到“治骨蒸癆,黑虎丹方”, 提示保中丸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療骨蒸勞熱的作用。
- 《濟陽綱目》中提及的平肝順氣保中丸也指出,此方“治鬱火傷脾,中氣不運,胃中伏火鬱積生痰,致令嘔吐吞酸嘈雜”。強調此方有疏肝解鬱,清熱化痰的功效。
- 《古今醫鑑》中平肝順氣保中丸的功效“治鬱火傷脾,中氣不運,胃中伏火,鬱積生痰,致令嘔吐,吞酸嘈雜,心腹脹悶”,與《濟陽綱目》所述一致。
總而言之,《保中丸》的治療原理,是通過調和脾胃,疏肝理氣,消積化痰,活血散結等作用,來改善由於飲食積滯,脾胃失調,氣機鬱滯等原因造成的久病虛勞,食積脹滿,積聚痞塊等病症。 由於各醫家在組方用藥上存在差異,故應根據病症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合理選方用藥。
傳統服藥法
天靈蓋(用醋浸一宿,羊脂炙黃)1兩,鱉甲(去裙,治如上法)1兩,虎頭骨(銼細,酒拌炒)1兩,青蒿子(赤梗者)半兩,揀人參半兩,桃仁(去皮尖,麩炒,研)半兩,知母(切)半兩,甘草(生銼,焙乾)半兩。
上為細末,加阿魏二踐研開,同桃仁再研,和諸藥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粒,煎烏梅湯送下,不拘時候。歲數小者作小丸,以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保中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東方先生方。 組成:天靈蓋(用醋浸1宿,羊脂炙黃)1兩,鱉甲(去裙,治如上法)1兩,虎頭骨(銼細,酒拌炒)1兩,青蒿子(赤梗者)半兩,揀人參半兩,桃仁(去皮尖,麸炒,研)半兩,知母(切)半兩,甘草(生銼,焙乾)半兩。 主治:勞氣,久困床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