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骨湯

虎骨湯

HU G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肺經 18%
胃經 18%
心經 15%
肝經 13%
脾經 3%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虎骨湯的組成中包含虎骨,主要原因如下:

  1. 傳統醫學觀念: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虎骨具有強壯筋骨、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古籍中記載虎骨能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腰膝酸軟等症狀。因此,虎骨被視為珍貴藥材,廣泛應用於中藥方劑中。
  2. 藥理研究:近年來,部分研究表明虎骨中含有的膠原蛋白、氨基酸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鎮痛作用。這也為虎骨的藥用價值提供了科學依據。

然而,現代社會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視,以及虎骨來源的不可持續性,使得虎骨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現今醫學界也普遍認為,虎骨的藥用價值並非不可替代,其他中藥材或現代醫藥都能達到相似的療效。

虎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虎骨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強筋骨之效。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甘草與虎骨配伍,可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燥烈傷陰,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益氣健脾,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同時還能緩解虎骨的燥烈之性,使其藥力更容易被吸收,進而提高藥效。

虎骨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清熱瀉火: 虎骨性溫,具有強壯筋骨之效,但易導致內熱,知母性寒,可清熱瀉火,平衡虎骨的溫熱之性,避免過熱傷陰。
  2. 滋陰降火: 知母入肺、胃經,善清肺熱,降胃火,可緩解虎骨溫補所致的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維持機體陰陽平衡。

總而言之,知母在虎骨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起到輔助虎骨發揮功效,並防止其副作用的作用。

虎骨湯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寒的功效。虎骨性寒,入肝腎經,用於祛風濕、強筋骨,但其寒性較烈,易傷陽氣。蔥白可中和虎骨的寒性,避免其寒涼傷人,達到溫補效果。
  2. 助藥力:蔥白可助藥力通達,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虎骨湯中藥材多為性寒、重濁之物,蔥白可引其藥力上達,使其更有效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虎骨湯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虎骨具有祛風濕、強筋骨之效,但性偏燥熱。鱉甲性寒涼,具有滋陰清熱、軟堅散結之功。兩者配伍,寒熱相濟,既能發揮虎骨的強筋壯骨功效,又能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效更為平和。
  2. 協同作用,緩解副作用: 虎骨入藥,容易引發燥熱上火,甚至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鱉甲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緩解虎骨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虎骨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消腫: 淡豆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虎骨性溫,入肝腎經,可祛風濕、強筋骨,但亦有燥熱之弊。淡豆豉的加入,可中和虎骨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傷陰耗血,並減輕其對肝腎的刺激。
  2. 活血化瘀: 淡豆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虎骨的藥效發揮。

總而言之,淡豆豉在虎骨湯中起到了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藥物的整體功效,並減輕其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骨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原方記載主治「瘧病寒熱,乍進乍退」,即瘧疾或類似瘧疾的寒熱往來、發作不定的症狀。瘧病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瘧邪伏於半表半裡」,導致正邪相爭而出現寒熱交替。此方透過解表、清熱、透邪、調和營衛的作用,以截瘧或緩解症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虎頭骨(酒炙為末)

    • 性味功效:甘、辛,溫。傳統用於祛風通絡、強筋健骨,亦能辟穢解毒。
    • 本方作用:酒炙後增強溫通行散之力,助透發伏邪,尤其針對寒熱交爭的病機。古人認為虎骨能「追風定痛」,可能藉其辛溫之性驅散寒邪,並調節陰陽失衡。
  2. 甘草(炙)

    • 性味功效:甘平,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 本方作用:緩和虎骨之辛燥,並協助蔥白、豉解表,同時保護脾胃,避免寒涼藥傷正。
  3. 知母(焙)

    • 性味功效:苦甘寒,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本方作用:針對瘧疾熱邪或化熱傷陰之象,與虎骨辛溫相配,構成「寒熱並用」框架,平衡陰陽。
  4. 蔥白

    • 性味功效:辛溫,發汗解表,通陽散寒。
    • 本方作用:開腠理以透邪外出,尤其適合寒熱往來時「邪在少陽」或「表裡不和」的狀態。
  5. 鱉甲(醋炙)

    • 性味功效:鹹寒,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虛熱。
    • 本方作用:醋炙後增強入肝經血分之力,針對瘧邪伏於陰分所致的「久瘧」「瘧母」;與知母協同清透伏熱,防止傷陰。
  6. 豉(淡豆豉)

    • 性味功效:辛甘微苦,解表除煩,宣散鬱熱。
    • 本方作用:助蔥白宣透表邪,並疏通氣機鬱滯,緩解寒熱交替的煩悶不適。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表裡同治,寒熱並用

    • 方中既有辛溫解表的蔥白、豉、虎骨,又有寒涼清裡的知母、鱉甲,形成「和解」之勢,符合瘧病「邪在半表半裡」的病機。
  2. 透邪與固本兼顧

    • 虎骨、蔥白、豉負責透發外邪;知母、鱉甲清熱滋陰,防止邪熱內耗;甘草調和補中,扶助正氣。
  3. 針對「伏邪」特性

    • 鱉甲專入陰分,可搜剔深伏之瘧邪;虎骨借酒性行散,助藥力深入經絡,共治「乍進乍退」之頑固寒熱。
  4. 方劑結構類「和解劑」

    • 整體配伍類似少陽病小柴胡湯的「和法」思路,但更側重透散伏邪,而非單純和解少陽。

四、總結

《虎骨湯》以「透邪截瘧」為核心,結合溫散、清熱、滋陰、調和四法,針對瘧疾或類瘧寒熱的複雜病機。其組方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凡寒熱往來、正邪交爭者,均可藉此方調整陰陽平衡。

傳統服藥法


虎頭骨1兩(酒炙為末),甘草(炙)1分,知母(焙)半兩,蔥白7莖,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豉1分。
上藥細銼如麻豆。
用水3盞,煎取2盞,下重使半盞和前數沸,去滓,食後良久,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骨湯是一張比較寒涼的方劑,所以體質虛寒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虎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虎頭骨1兩(酒炙爲末),甘草(炙)1分,知母(焙)半兩,蔥白7莖,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豉1分。 主治:瘧病寒熱,乍進乍退。

虎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三。 組成:虎骨(酥炙)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生乾地黃(洗,切,焙)1兩,羌活(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 主治:熱毒風,下攻腳膝及筋骨,日夜煩疼不可忍者。

虎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虎頭骨(塗酥,炙)半兩,知母(焙)半兩,甘草(炙)1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1兩,人參1兩,黃耆(銼)1兩。 主治:傷寒後夾勞,寒熱,乍進乍退。

虎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虎頭骨牙齒(炙)3兩,天雄(炮裂,去皮臍)2兩,當歸(切,焙)2兩,菝葜1兩,代赭(煅,醋淬)1兩,黃耆1兩,桂(去粗皮)1兩,羌活(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川芎1兩半,桔梗1兩半,絡石1兩半,桑耳1兩半,山茱萸1兩半。 主治:風腰腳疼痛,筋脈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