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丸

恆山丸

HENG SH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3%
肝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4%
心經 6%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恆山丸中含有常山,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常山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善於清熱解毒,並能止瀉止痢。恆山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積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常山正是其主要的清熱解毒、止瀉藥物。

其二,常山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對於寒濕積滯所引起的腸道感染也有輔助療效。因此,恆山丸中加入常山,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止瀉止痢,同時還能抗菌消炎,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恆山丸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降低毒性之功效。恆山丸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性較烈之藥材,甘草可起到緩解藥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及被人體吸收。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益氣補脾、止咳化痰之效,可與其他藥材相互協作,增強藥效。例如,甘草可增強其他藥材的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恆山丸方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恆山丸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熱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渴心煩等,而知母能清熱降火,緩解這些症狀。
  2. 滋陰潤燥:知母亦能滋陰潤燥,適合於熱病後津液虧損、口乾舌燥等症。恆山丸中加入知母,可有效補充津液,緩解燥熱,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恆山丸方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清熱除煩: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除煩的功效。適用於陰虛火旺、心煩失眠、盜汗等症。
  2.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鱉甲還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瘰癧、癭瘤、乳癰等症。

總之,恆山丸中加入鱉甲,旨在通過滋陰潛陽、清熱除煩、軟堅散結等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恆山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熱爲瘧」,即因脾臟熱邪壅滯而引發的瘧疾,其症狀特徵為:

  1. 或渴或不渴:熱邪傷津可能導致口渴,但亦有熱鬱於內而不顯於外的情況,故未必皆渴。
  2. 熱氣內傷不洩:熱邪鬱積於脾,未能發散外洩,致使氣機阻滯。
  3. 病寒腹中痛:雖為「脾熱」,但熱鬱而陽氣不達,反見腹中寒痛(類似「熱極生寒」或氣機壅塞之假寒)。
  4. 腸中鳴:脾失健運,氣滯腸道,故腸鳴有聲。
  5. 汗出:熱迫津液外泄,或因正邪交爭而汗出。

此證屬「熱瘧」範疇,病機關鍵在於脾熱內鬱,兼夾氣機不暢,故治法需清熱截瘧為主,兼調脾胃氣機


方劑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君藥:恆山(常山)

  • 性味功效:苦辛性寒,有毒,主入肺、心、肝經,為傳統截瘧要藥。
  • 作用
    • 清熱解毒,直接抑制瘧邪(古代認為瘧疾為「瘧邪」所致)。
    • 催吐痰涎,開泄結熱,使內鬱之熱邪外散(古代認為瘧疾與痰濕相關)。
  • 用量考究:一兩半為較大劑量,顯示截瘧力強,但需配伍白蜜、雞子白以緩毒性。

2. 佐藥:白蜜

  • 性味功效:甘平,潤燥解毒,緩和藥性。
  • 配伍意義
    • 緩和恆山之毒性及苦寒峻烈之性,保護脾胃。
    • 滋養津液,防瘧熱傷陰,緩解口渴。
    • 與雞子白共製為丸,增強藥效持久性。

3. 佐使藥:雞子白(雞蛋清)

  • 性味功效:甘微寒,清熱解毒,潤燥益陰。
  • 配伍意義
    • 清熱護陰,針對「脾熱」之津液耗傷。
    • 抑制恆山對胃黏膜的刺激,降低副作用。
    • 與白蜜協同,使藥性緩釋,延長療效。

製丸與服法特點

  • 慢火熬製:使三藥融合,減恆山毒性,增強藥效穩定性。
  • 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劑量適中,避免過量傷正。
  • 粥飲送服:借穀氣護胃,助藥力達病所。
  • 空腹服用:使藥力直趨中焦脾胃,增強截瘧效果。
  • 「過時不發,任自吃食」:瘧疾未發作後可正常飲食,顯示此方重在「截斷瘧疾發作」,非單純補益。

全方治療原理綜論

恆山丸以清熱截瘧為核心,結合護胃生津之法,標本兼顧:

  1. 直接作用:恆山驅瘧邪、清熱毒,從根本上抑制瘧疾發作。
  2. 調理病機:白蜜、雞子白潤燥護陰,緩解脾熱內傷所致的津液耗損與腸鳴腹痛。
  3. 給藥設計:丸劑緩釋,延長藥效;粥飲送服,保護脾胃,避免截瘧藥傷正。

此方體現古人對瘧疾「熱鬱脾經」病機的認識,以及用藥時「峻藥緩攻」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恆山1兩半,白蜜1合,雞子白2枚。
上件藥相和於銚子內,以慢火熬令可丸,即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腹以粥飲送下,晚食前再服,過時不發,任自吃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熱爲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及有其他疾病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忽冷忽熱怕冷面色發青一足或雙足震顫動搖

相同名稱方劑


恆山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恆山1兩(末),白蠟半兩,雞子1枚。 主治:小兒瘧疾。

恆山丸,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恆山18铢,知母18铢,甘草18铢,大黃18铢,麻黃1兩。 主治:痎瘧;癉瘧。

恆山丸,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恆山3兩,甘草半兩,知母1兩,鱉甲1兩。 主治:脾熱爲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

恆山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恆山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麝香半兩(錢)(細研)。 主治:小兒瘧疾,發時壯熱憎寒,面色青黃,飲食不下。

恆山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恆山1兩(銼),甘草半兩(炎微赤,銼),知母1兩,豉1合,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麝香1分(細研)。 主治:熱氣內傷不泄所致脾瘧,腸中熱痛,外寒,腸中鳴,轉汗出。

恆山丸, 出處:《千金》卷十一。 組成:恆山1兩半,蜀漆1兩半,白薇1兩半,桂心1兩半,鮀甲1兩半,白朮1兩半,附子1兩半,鱉甲1兩半,(庶蟲)蟲1兩半,貝齒1兩半,蜚虻6铢。 主治: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