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山甘草湯
HENG SHAN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千金》卷七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5%
心經 13%
肝經 11%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恆山甘草湯的組成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如下:
- 常山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瀉的功效。 此方常用於治療寒濕困脾、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泄瀉等症。常山溫中散寒,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腹痛和腹瀉。
- 常山與甘草相配,可緩解常山的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解毒、調和藥性的作用。甘草的調和作用能減輕常山的毒性,同時又能增強常山的溫中散寒之效。
因此,恆山甘草湯中加入常山,是根據其藥性與方劑證候相符,並通過配伍以減毒增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恆山甘草湯方劑中含有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恆山甘草湯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或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起到調和其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減輕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性更為平和。
- 補益脾胃: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恆山甘草湯可能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病症,加入甘草可起到補益脾胃,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恆山甘草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寒熱諸瘧,發作無常,心下煩熱」及「風毒腳氣,寒熱日再三發」。
- 瘧疾寒熱往來:古代所言「諸瘧」包含不同類型瘧疾,特徵為寒熱交替、發作無定時;「心下煩熱」指胸膈鬱熱,可能因瘧邪伏於半表半里,擾亂氣機所致。
- 風毒腳氣:此指濕熱或風邪下注,導致下肢腫痛、麻木,伴隨寒熱反覆發作,屬外感濕熱或氣血壅滯之證。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君藥:常山(恆山)
- 性味功效:苦辛寒,有毒,專入肝、脾經,為截瘧要藥。
- 作用機理:常山含常山鹼,能刺激胃腸黏膜,引發嘔吐(「快吐」),使瘧邪從上而解;同時直接抑制瘧原蟲,截斷寒熱往來。其「吐痰逐飲」之力亦適用於痰濕壅滯之腳氣。
臣藥:甘草
- 性味功效:甘平,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和藥。
- 配伍意義:
- 制約常山之毒性,緩和其峻烈之性,防止過度嘔吐傷胃。
- 甘緩補中,調和胃氣,減少常山對脾胃的刺激,兼顧「心下煩熱」之症。
- 與常山協同清熱,針對「風毒」之熱邪。
三、治療原理推論
- 截瘧退熱:常山直接抗瘧,配合甘草調和,通過嘔吐驅邪,既解半表半里之鬱熱,又避免瘧邪深伏。
- 祛濕泄濁:常山宣吐痰濕,合甘草健脾化濕,針對腳氣濕毒所致的寒熱腫痛,使濕濁從上焦而散。
- 表裡雙解:寒熱反覆發作,提示邪在少陽或營衛失和,常山泄裡邪,甘草和表氣,共調陰陽。
四、方名差異與應用延伸
古籍中此方亦名「常山散」(如《儒門事親》),散劑可能用於緩治或外用;而湯劑力峻,重在速效。後世用於瘧疾時,多強調「吐法」驅邪,契合張從正「攻邪派」思想。
總結:此方以常山為核心,峻吐截瘧,配甘草護胃緩毒,體現「毒藥攻邪,輔以調護」的配伍智慧,適用於邪實而正未大虛之瘧疾、濕熱腳氣等症。
傳統服藥法
常山2兩,甘草1兩半。
合以水6升,煮取2升,分再服。當快吐仍斷,勿飲食。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恆山散(《普濟方》卷一九七引《楊氏家藏方》)、常山散(《儒門事親》卷十二)。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甘草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恆山甘草湯, 出處:《肘後方》卷三。 組成:常山2兩,甘草1兩半。 主治:寒熱諸瘧,發作無常,心下煩熱。風毒腳氣,寒熱日再三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