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散以「常山」為君藥,主要基於其 寒性強勁,善於截瘧 的特性。常山味苦寒,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對於寒瘧、瘧疾發作時,常山能迅速降低體溫,抑制瘧原蟲的生長繁殖,達到截瘧的效果。
同時,常山散中亦配伍其他藥材,如 黃芩 清熱燥濕、解毒, 白芷 發散風寒, 防風 解表止痛, 柴胡 解表疏肝,共同協調,增強常山截瘧之效,並減緩其寒性對人體的影響。
常山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解毒性: 常山散以常山為君藥,性寒毒烈,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解毒、調和藥性之功,可緩解常山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峻猛,傷及正氣。
二、 調和藥性: 常山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均性偏溫燥,甘草性平,可起到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造成不良反應。
常山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肺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止痛的功效。常山散主治寒邪入經,氣血凝滯,神昏不醒,而麝香有助於開通心竅,恢復神志,輔助常山散解毒醒神。
2. 提升藥效: 麝香氣味芳香,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加速藥效發揮。在常山散中,麝香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加強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常山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鬼疰」,此為古代對某些具有傳染性、病情反覆或症狀怪異之疾病的統稱,可能包含瘧疾、癆瘵(肺結核)、或邪祟引發的寒熱往來等。此類病症多表現為 寒熱交作、纏綿不癒、邪氣內伏 等特點。常山散以 截瘧祛邪 為主,結合清熱、斂陰、平肝等作用,針對鬼疰的核心病機(邪伏少陽、陰陽失調)進行調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可分為四類功效搭配,推理如下:
1. 截瘧祛邪 → 常山
- 常山為君藥,性味苦辛微寒,為中醫截瘧要藥,能 湧吐痰涎、驅除瘧邪,直接阻斷邪氣潛伏。其作用機理與古人觀察到的「痰濕致瘧」有關,通過祛痰以斷邪根。
2. 清泄少陽 → 黃芩、羚羊角
- 黃芩(苦寒)清少陽膽熱,針對寒熱往來之熱象;
- 羚羊角(鹹寒)既能清肝熄風,防瘧邪化熱生風,又能 透解伏熱,助常山透邪外達。
兩藥合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契合「鬼疰」熱邪內擾的病機。
3. 斂陰調和 → 烏梅肉
- 烏梅酸斂,可 生津護陰,防止常山、黃芩過燥傷津;
- 其酸收之性亦能 緩和常山的峻烈之性,減少嘔吐副作用,同時調節陰陽寒熱的劇烈波動。
4. 調和藥性 → 炙甘草
- 甘草甘緩和中,既能 調和諸藥寒熱偏性,又可緩解常山對胃腸的刺激。
輔助用法:竹葉煮飲
- 竹葉輕清,能 導熱下行,助藥力透達三焦,與常山散配合,強化解毒透邪之效。
三、推論整體治療方向
此方以 「截瘧為主,清熱為輔,兼顧護陰」 為核心:
- 直接作用:常山直擊瘧邪,黃芩、羚羊角清解伏熱,迅速控制寒熱發作。
- 間接調理:烏梅、甘草調和陰陽,減少截瘧藥的耗傷,延緩病情復發。
- 協同增效: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符合「鬼疰」複雜病機的治療需求。
潛在適應症延伸:雖原文標明治鬼疰,但從藥物組合推測,亦可應用於 瘧疾反覆發作、不明原因寒熱交作(如某些感染性疾病),凡屬 邪伏半表半里、痰熱內擾 者,或可加減化裁。
(分析完畢)
傳統服藥法
常山3兩,羚羊角3兩(炙令焦),烏梅肉3兩,黃芩2兩,甘草1兩半(炙)。
上為散。
以竹葉煮飲取6-7合,飲及熱用,調常山散3方寸匕,未發前1服。若愈停,不愈,臨欲發又進2方寸匕。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恆山1兩,甘草半兩(生用),麝香1錢(細研)。 主治:鬼疰。
常山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末1兩,砒霜(研)1分,丹砂(研)1錢。 主治:諸瘧,寒熱往來,止而復發。
常山散, 出處:《外台》卷五引《備急方》。 組成:常山3兩,羚羊角3兩(炙令焦),烏梅肉3兩,黃芩2兩,甘草1兩半(炙)。 主治:瘧疾,連綿積日不癒。
常山散, 出處:《外台》卷五引《崔氏方》。 組成:常山3兩,乾漆3兩(熬煙盡),牡蠣1兩半(熬),桂心3兩,橘皮2兩,杏仁2兩(去皮尖,熬)。 主治:久瘧。
常山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常山、梔子仁、桂(去粗皮)、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各等分。 主治:瘧病。頭痛發熱,身面黃色,小便不利。
常山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常山1兩,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1兩,升麻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梔子仁1兩,人參1兩。 主治:瘧病。身黃發熱,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