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銼散

CHANG SHAN CU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6%
腎經 8%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銼散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有二:

  1. 主治寒邪瘧疾: 常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痙之效。其善於治療寒濕瘧疾,可清熱解毒,截瘧止痙,且能疏散寒邪,解除脾胃寒凝之症。
  2. 配伍增效: 常山與方劑中其他藥材配伍,可相互增效,發揮更佳療效。例如,常山與白朮配伍,可增強脾胃之氣,利於藥力吸收;常山與防風配伍,可解表散寒,更有效地驅散寒邪。

常山銼散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烏頭性熱,能散寒止痛,且有毒性。常山則性寒,善治寒熱瘧疾,但亦有毒性。二者相配,以寒制熱,以毒攻毒,取其相輔相成之效。

烏頭的辛溫之性可引導常山的寒性直達病所,增強其治療瘧疾的效力;而常山的寒性可緩解烏頭的毒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傷陰。

此方需由專業醫師指導使用,切忌自行配藥服用,以免中毒。

常山銼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常山性寒苦,善於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胃。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能減輕常山的寒性,避免對胃造成過大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與常山配伍,可使其藥力更為協調,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發揮,提升療效。此外,甘草還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可緩解常山可能引起的脾胃虛弱症狀。

主治功效


《常山銼散》中藥方劑介紹

常山銼散,中醫傳統古方之一,由常山、烏頭、甘草三味中藥組成,主治瘧疾,即中醫古稱的「瘴癘」、「瘧癘」。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甘草在臨牀應用上,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烏頭: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腎經
  • 功效: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烏頭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等症。烏頭性溫辛,有毒,具有活絡止痛之功,常與五靈脂同用,治一切癱瘓風。

常山:

  • 性味:苦、辛、寒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

常山對各種瘧原蟲都有顯著的抗瘧作用,可治療瘧疾;常山具有催吐作用,可治療胸中有痰飲積聚之症;常山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對蛔蟲、糞線蟲、鉤蟲等寄生蟲都有較好的驅蟲效果;常山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療肝炎、膽囊炎、腎炎、風濕病、癰腫瘡毒等疾病。

總結:

常山銼散由常山、烏頭、甘草三味中藥組成,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瘧疾。常山銼散在中醫臨牀應用上,具有良好的療效,但由於烏頭有毒,使用時應嚴格按照醫囑,切勿擅自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常山銼散有祛風散寒、解表退熱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銼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三。 組成:常山、川烏頭(生,去皮臍)、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