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松蘿散中含有松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松蘿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古籍記載,松蘿可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對於熱毒蘊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利水消腫: 松蘿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濕熱蘊結、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松蘿可起到利水消腫的作用。
因此,松蘿散中加入松蘿,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松蘿散中包含常山,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解毒止痢:常山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痢止瀉的功效。松蘿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痢疾,常山可以清除腸道積熱,止瀉止痢,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二、配伍增效:常山與松蘿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白芷、蒼朮等,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常山可以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白芷則具有抗炎的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痢疾的發展。
松蘿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松蘿散主治肺熱咳嗽,其中多用辛涼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經,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寒對脾胃的刺激,使藥力平和,不傷正氣。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之效,與松蘿散中其他藥物如桑白皮、杏仁等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肺熱、化痰止咳,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目的。
主治功效
松蘿散主治功效分析
松蘿散在古籍中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尤其是小兒瘧疾,並兼治傷寒引起的相關症狀。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 《幼幼新書》記載,松蘿散用於治療「小兒瘧疾,胸膈間痰涎,發渴寒熱」。《太平聖惠方》亦有類似描述,說明此方主要針對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及胸膈痰涎。松蘿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針對瘧疾發熱的病機。同時,痰涎的產生往往與體內濕熱有關,松蘿的清熱作用有助於消除病邪。
- 痰涎積於胸膈,可能導致呼吸不暢,胸悶等症狀。松蘿散的配伍能化解痰涎,有助於緩解症狀。
2. 祛邪驅蟲,疏散毒氣:
- 《太平聖惠方》提及「治傷寒四日。寒熱不退。頭痛。百節煩疼。此毒氣在胸中。宜服松蘿散方」。這表明松蘿散不僅能治療瘧疾,也可用於傷寒引起的毒氣鬱結於胸膈的情況。傷寒之邪易於化熱,與松蘿的清熱功效相應。
- 古代認為瘧疾與蟲邪有關,常山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常山在松蘿散中配合,可針對瘧疾的病因之一,達到祛邪止瘧的目的。
3. 調和藥性,輔助止咳:
- 甘草在方中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能緩和藥物的峻烈之性,使得整體藥效更為平穩。同時,甘草亦有潤肺止咳之效,可輔助治療因瘧疾或傷寒引起的咳嗽等症狀。
4. 吐法治瘧,祛邪外出:
- 《太平聖惠方》中多次提到「宜服松蘿散吐方」,並描述服用後「良久當吐」,以及「以吐為效。不吐更服」。這說明松蘿散在治療瘧疾時,往往採用吐法。通過催吐的方式,將體內的痰涎、毒氣等邪氣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處吐法並非單純的催吐,而是通過藥物的功效,使病邪得以從上而出。
總結:
松蘿散以松蘿清熱解毒、常山祛邪驅蟲、甘草調和藥性為主要組合,針對瘧疾的發病機理,具有清熱化痰、驅邪止瘧的功效。特別是透過吐法,將體內邪氣排出,達到治療目的。其主治範圍不僅限於瘧疾,也包括傷寒引起的毒氣鬱結於胸膈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松蘿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恆山半兩,烏梅肉7枚(微炒) 朱砂1分(細研),漢防己1兩,澤瀉半兩 麥門冬1兩(去心,焙),知母半兩,連翹半兩,黃丹1兩,石韋1兩(去毛),虎杖1分,生乾地黃1兩。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方中生乾地黃,《普濟方》作「生乾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松蘿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松蘿3分,恆山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瘧,胸膈間痰涎,發歇寒熱。
松蘿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松蘿半兩,川升麻1兩,甘草1兩(生用),恆山半兩。 主治:傷寒4日,毒氣在胸中,寒熱不退,頭痛,百節煩疼。
松蘿散, 出處:《聖惠》卷十四。 組成:松蘿3分,烏梅肉1兩(微炒),恆山1兩,梔子仁半兩,川升麻1兩半,鱉甲2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襕)。 主治:傷寒後發瘧,或時寒熱。
松蘿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松蘿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恆山半兩,烏梅肉7枚(微炒),朱砂1分(細研),漢防己1兩,澤瀉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知母半兩,連翹半兩,黃丹1兩,石韋1兩(去毛),虎杖1分,生乾地黃1兩。 主治:妊娠患瘧,發時憎寒壯熱,口乾多吃冷水,腹內刺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