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虎丸

三虎丸

SAN 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30%
肺經 20%
心經 10%
肝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虎丸方劑中含有常山,主要原因是其具有 清熱解毒、截瘧止痢 的功效。

常山味苦寒,入脾、胃經,可 清熱解毒、截瘧止痢,對於瘧疾、痢疾、熱毒瘡瘍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三虎丸方劑通常用於治療 熱毒熾盛、瘧疾發作、痢疾不止 等病症,常山作為藥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三虎丸方劑中加入草果,主要是基於其 溫中散寒、燥濕化痰 的功效。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能燥濕化痰,消食除積。 三虎丸以溫中散寒為主,針對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草果的加入,既能溫暖脾胃,又能消食化積,使藥效更為全面,增強療效。

三虎丸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三虎丸以虎杖、川楝子、虎骨等藥物為主,性多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能緩和藥物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調和、緩急止痛的作用,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甘草與虎杖、川楝子等藥物配合,可加強其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等功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虎丸主治「瘧疾」,古代稱為「瘴瘧」或「寒熱往來之症」。瘧疾以週期性寒戰、高熱、汗出熱退為特徵,中醫認為病因多與外感瘴毒、邪伏少陽或痰濕蘊結有關。此方以截瘧為核心,針對瘧邪發作的週期性特點,透過特定服藥時機(發作前、發作時、發作盛期)以攔截病勢。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北常山(常山)

    • 傳統功效:為截瘧要藥,性味苦辛寒,能祛痰截瘧、引吐濕濁。其有效成分(如常山鹼)可直接抑制瘧原蟲,但易致嘔逆,故多配伍和胃藥。
    • 方劑邏輯:主攻瘧邪根源,針對「痰濕伏於膜原」之病機,通過催吐與瀉下作用排除病理產物。
  2. 草果子(草果)

    • 傳統功效:辛溫燥烈,擅化脾胃濕濁、辟穢截瘧,尤宜於瘴癘濕毒。
    • 方劑邏輯:輔常山增強祛濕化痰之力,並調和寒性,防止常山過寒傷胃。其芳香之性可醒脾開郁,破除濕濁壅滯。
  3. 甘草

    • 傳統功效:甘平和中,調和諸藥,緩解常山、草果之烈性,護胃氣以防嘔吐。
    • 方劑邏輯:為佐使之用,平衡藥性,確保截瘧不傷正,兼解瘧疾所致氣陰耗傷。
  4. 白酒餅

    • 傳統用法:酒能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少陽、膜原),並加強散寒化濕之效。
    • 方劑邏輯:作為溶媒與賦形劑,提升藥效吸收速度,契合瘧疾發作的急迫性。
  5. 生蜜為丸

    • 傳統功效:解毒潤燥,緩和藥性,兼矯味。
    • 方劑邏輯:制約常山毒性,延緩藥效釋放,延長作用時間以覆蓋瘧疾發作週期。
  6. 鹽湯送服

    • 傳統思路:鹽味鹹,入腎經,可引藥下行,兼清熱涼血,輔助調節寒熱往來。

配伍邏輯與治療思路

本方以「常山—草果」為核心藥對,形成「辛開苦降、燥濕截瘧」之勢:

  • 祛邪為主:常山直攻瘧邪,草果化濕辟穢,合擊痰濕瘴毒之病理基礎。
  • 時機精準:於瘧發前、發時、盛期分三次服藥,體現「截斷扭轉」思維,阻止邪氣深入。
  • 中和毒性:甘草、生蜜緩和常山毒性,白酒助藥力而不傷正,展現「峻藥緩攻」策略。

此方反映古代對瘧疾的實踐經驗,結合藥物特性與發病規律,雖未闡明微生物機轉,但從調整內環境(痰濕)與截斷病勢入手,符合中醫「祛邪安正」的治療框架。

傳統服藥法


北常山、草果子、甘草各等分。
用白酒餅1個,小者2個,共為細末,生蜜為丸,如彈子大。
隔先1日鹽湯送下1丸,臨發又1丸,發旺又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虎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三虎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二。 組成:北常山、草果子、甘草各等分。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