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丸

瞻仰丸

ZHAN Y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肝經 16%
肺經 16%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瞻仰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有二:

  1. 常山善於清熱解毒,散寒止痛:常山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寒止痛的功效。瞻仰丸多用於治療因外感風寒、濕熱所致的頭痛、發熱、惡寒、肢體痠痛等症狀,而常山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有效藥物。
  2. 常山與其他藥物配伍,相輔相成:瞻仰丸中常山與其他藥物配伍,如石膏、知母、黃芩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散寒止痛的作用。常山與這些藥物相互配合,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瞻仰丸方劑中使用草果,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 草果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化積的功效。瞻仰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草果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冷痛。

二、行氣止痛: 草果亦有行氣止痛的功效。瞻仰丸方劑中常配合其他行氣止痛的藥物,如香附、木香等,草果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行氣止痛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瞻仰丸】傳統功效分析

主治:一切瘧疾(泛指各類瘧疾病症,尤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主要表現)。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常山(4兩)

    • 傳統功效:截瘧要藥,善治瘧疾寒熱,其性苦辛微寒,能湧吐痰涎、清熱解毒,直接針對瘧邪伏於膜原之病機。
    • 治療原理:古人認為瘧疾多因痰濕、瘴氣鬱結,常山既可化痰截瘧,又能透達邪氣,抑制瘧邪發作。
  2. 草果(1兩,炒存性)

    • 傳統功效:辛溫燥烈,能溫中燥濕、辟穢化濁,尤擅破解膜原伏邪,緩解瘧疾之寒戰、胸悶、舌苔厚膩等濕阻症狀。
    • 治療原理:瘧疾常伴隨脾胃濕滯,草果芳香化濁,與常山協同,一寒一溫,既清熱又燥濕,調和陰陽寒熱。

配伍邏輯

  • 協同增效
    常山偏寒,清熱截瘧為主;草果偏溫,燥濕辟穢為輔。二者相配,寒溫並用,針對瘧疾「寒熱交爭」的核心病機,達到「截斷瘧邪、調和陰陽」之效。
  • 劑量特點
    常山用量倍於草果,強化截瘧主力,佐以草果制約常山寒性,避免傷胃,同時化解濕濁。

製服法原理

  • 冷酒送服
    酒性辛散,助藥力速達病所;冷服可緩和常山嘔吐之副作用,兼具「引藥上行」之意。
  • 五更分服
    瘧疾多於清晨發作(陽氣初生時邪正相爭),五更時再服,提前抑製瘧邪,符合「未發前截瘧」的傳統治法。

總結

瞻仰丸以「截瘧化痰+燥濕透邪」為核心,通過常山與草果的配伍,直接針對瘧疾的痰濕伏邪與寒熱錯雜病機。其製劑與服法設計,體現古人對瘧疾發作規律的細緻觀察,以及中藥「因時制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常山4兩,草果1兩(各炒存性)。
上為末,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臨臥冷酒送下,五更時再服30丸。
忌熱湯並羊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瞻仰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二。 組成:常山4兩(炒存性),草果1兩(炒存性)。 主治:一切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