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豆方劑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性互補: 常山性寒,苦,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效。豆類則性平,味甘,能益氣補脾。兩者配伍,寒熱相濟,既能發揮常山清熱解毒之功,又能避免其寒性過於猛烈,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常山善治寒濕瘧疾,但單用其性峻,易傷脾胃。加入豆類則能增強其藥力,使藥效更趨穩固,且能緩解常山對脾胃的損傷,提高藥物安全性。
綜上,常山豆方劑中加入常山,是經過古人長期臨牀經驗積累而得出的合理配伍,既發揮了藥物的最大療效,又保障了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常山豆」主治瘧疾,此症在古代屬「瘃瘧」範疇,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特徵。常山自古為治瘧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傷寒寒熱,溫瘧鬼毒」,而黑豆在《本草綱目》中被認為能「利水下氣,制諸風熱」。兩者配伍,體現「去邪截瘧,調和脾胃」之思路,攻邪不傷正,契合傳統治瘧「祛邪扶正」原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常山為君藥:
性味苦辛而寒,具強烈湧吐、截瘧之效,直接針對瘧邪。其有效成分常山鹼(Dichroine)能抑制瘧原蟲繁殖,但傳統認為其毒性易致嘔逆,故需配伍緩和藥性之品。黑豆為佐制藥:
- 解毒制毒:黑豆甘平,能解常山毒性,《本草備要》提及黑豆「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百藥之毒」,緩和常山對胃腸刺激。
- 固護脾胃:瘧疾易傷脾胃,黑豆健脾益氣,防常山苦寒傷中,符合「祛邪不傷正」理念。
- 協同增效:黑豆利水作用或助常山引瘧邪從小便出,暗合「給邪出路」之治法。
煎煮法設計原理:
- 先煮常山取性,後棄藥留豆,既能保留常山藥效成分於黑豆中,又可過濾部分毒性物質。
- 食黑豆而非直接服藥汁,體現「藥食同用」的緩治策略,尤適用於體弱不耐攻伐者。
三、推論可能的治療機轉
此方以「截瘧祛邪」為主軸,結合以下機轉:
- 直接抗瘧:常山鹼抑制瘧原蟲,黑豆中的蛋白質或多醣體或調節免疫以輔助清除病原。
- 調和營衛:黑豆補益精微,常山疏通邪滯,二者一補一泄,調和瘧疾所致的營衛失調。
- 減毒存效:黑豆中的鞣質、植物蛋白可能與常山生物鹼結合,降低毒性同時緩釋藥效。
四、總結
「常山豆」體現古代瘧疾治療「祛邪為先,寓補於攻」的智慧,通過藥性相制與特殊煎法,平衡療效與安全性,為瘧疾的食療化治法典範。
傳統服藥法
常山1兩。
煮黑豆1合,去常山。取黑豆食之。神效無後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豆,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常山1兩。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