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梅丸

山梅丸

SHAN M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級》卷七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梅丸中包含烏梅,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山梅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等症,烏梅可收斂腸胃,減少水液流失,緩解腹瀉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性酸,味甘,可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等症。山梅丸中常加入一些清熱解暑的藥材,烏梅可中和其寒性,避免寒涼傷胃。

總而言之,烏梅在山梅丸方劑中起到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功效,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等症。

山梅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在於常山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效。

  1. 清熱解毒: 常山善於清解熱毒,能有效抑制瘧疾引起的發熱、寒戰、頭痛等症狀。
  2. 截瘧止痢: 常山對於瘧疾及痢疾具有顯著的療效,能有效止瀉、止痢,緩解腸胃不適。

山梅丸中常山的加入,可以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達到治療瘧疾、痢疾等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梅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山梅丸主治「瘧疾屢散,發作已微,作則多痰」,意指瘧疾反覆發作後,症狀雖已減輕(邪氣漸衰),但發作時仍伴隨明顯痰濕症狀。此方針對「痰濕內阻」的瘧疾後期階段,透過祛痰截瘧、酸收固正,以止瘧並調理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

    • 烏梅(蒸,去核)
      性酸斂,能生津固脫、收斂正氣,防止瘧邪耗散氣陰,適用於久瘧傷津或正虛邪戀者。其酸味亦可「柔肝緩急」,抑制瘧疾發作時的寒熱往來。
    • 常山(炒,為末)
      苦辛微寒,為截瘧要藥,能祛痰飲、泄熱邪,尤其善治「痰濕內蘊」型瘧疾。炒製後降低嘔吐副作用,專攻痰濁伏於膜原之病機。
  2. 配伍思維

    • 截瘧與扶正並行:常山祛痰截瘧以攻邪,烏梅酸收固護津液以扶正,二者一散一收,既避免常山過度耗散,又能調和痰濕與正虛的矛盾。
    • 針對痰濕病機:瘧疾久發,痰濕內阻(「作則多痰」),常山直接化痰截瘧,烏梅則斂肺氣以助化痰(「酸收斂肺」間接化痰),共奏痰消瘧止之效。
  3. 劑型與服法

    • 丸劑緩圖,適合瘧疾後期餘邪未盡、需漸消緩解的狀態。每服二錢,量輕而持久,避免峻藥傷正。

三、推論應用延伸

此方雖以截瘧為主,但「痰濕內阻」的機理可延伸至其他痰證(如痰飲咳嗽、濕溫病)。後世醫家或參考其「常山配烏梅」的思路,應用於反覆發作的痰熱性疾病,體現「祛痰不傷正,固正不留邪」的治療原則。

(分析結束)

傳統服藥法


烏梅(蒸,去核)、常山(炒,為末)各等分。
截瘧。
搗作丸。
每服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梅丸, 出處:《醫級》卷七。 組成:烏梅(蒸,去核)、常山(炒,爲末)各等分。 主治:截瘧。主治:瘧疾屢散,發作已微,作則多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