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截瘴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如下:
- 截瘧止痢: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對於瘴氣引起的發熱、腹瀉、痢疾等症狀,常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配伍增效: 常山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瘴氣。例如,常山與苦參、黃芩等清熱燥濕藥物配伍,可更有效地清除瘴氣毒素;與白朮、茯苓等健脾燥濕藥物配伍,可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截瘴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斂,可收斂肺氣,止咳化痰,適用於瘴氣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瘴氣多為濕熱之邪,烏梅酸收可清熱解毒,燥濕止咳,能有效緩解瘴氣引起的肺熱咳嗽。
- 生津止渴:瘴氣常伴隨口渴、煩躁等症狀,烏梅味酸甘,可生津止渴,緩解瘴氣引起的津液虧損。同時,烏梅還能解暑降溫,對於瘴氣引起的暑熱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截瘴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瘴止嘔: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驅風止嘔之效。瘴氣多由濕熱所致,而檳榔能燥濕化痰,驅散瘴氣,並可止嘔逆,緩解瘴氣引起的嘔吐症狀。
- 健脾消食: 檳榔亦能健脾胃,助消化,對於因瘴氣導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截瘴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效。截瘴丸中多為辛、苦、燥之藥,容易傷脾胃,甘草能起到中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有益氣健脾、解毒生津的作用。截瘴丸主治瘴氣所致的發熱、咳嗽、胸悶等症,甘草能補氣益脾,提高機體抵抗力,並能緩解藥物燥熱之弊,促進疾病痊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截瘴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瘴病」,即瘧疾或熱帶地區因濕熱穢濁之氣所致的寒熱往來病症。其特點為發作週期不固定,或「一日一發」「二日一發」「三日一發」,即瘧疾的典型間歇性發熱。方中強調「瘴止後」需嚴格飲食禁忌與生活調養,顯示古人認為瘧疾癒後正氣虛弱,易受外邪與飲食影響而復發。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常山(醋炒七次)
- 為截瘧要藥,傳統認為其能「劫痰截瘧」,尤其醋炒後減輕催吐副作用,增強藥性直入肝膽經,化解瘧邪伏於半表半裡之痰濕。
- 現代研究顯示,常山鹼(Dichroine)能抑制瘧原蟲繁殖,符合古人「截瘴」之效。
烏梅(去核)
- 味酸澀,可斂陰生津,緩和常山之峻烈,防止瘧疾反覆發作耗傷津液。
- 《本草綱目》載其能「除熱煩滿,安心」,調和寒熱往來之不適。
檳榔
- 行氣破滯,殺蟲消積。瘧疾多與濕濁、蟲積相關,檳榔能「下氣降痰」,疏通腸胃氣機,輔助常山驅邪外達。
- 與烏梅一散一斂,調節氣機升降。
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毒性(如常山),保護脾胃,減輕嘔吐等副作用。
配伍邏輯
- 截瘧核心:常山為主,直擊瘧邪;檳榔助其行氣破滯,使邪有出路。
- 調護正氣:烏梅、甘草護陰和中,防止截瘧時過度傷正。
- 薑汁米糊為丸:薑汁溫中止嘔,米糊護胃,緩解常山對胃腸的刺激。
--
使用時機與原理
- 未發時服:瘧疾發作前用藥,趁邪氣未盛時截斷病勢(符合「截瘧」治法)。
- 好酒吞服:酒性辛熱通行,助藥力速達病所(現代觀之,或促進藥物溶出與吸收)。
- 正發時莫服:發作時氣血逆亂,用藥恐加劇不適,體現古人「避其鋒芒」的治療智慧。
總結
此方以「截斷瘧邪」為主,兼顧調和氣血、保護脾胃,反映古代對瘧疾「攻邪不傷正」的治療思路。其組方簡潔,針對瘴病的寒熱交作、痰濕內伏之病機,通過藥物的協同與節制,達到控制發作之效。
傳統服藥法
常山5兩(醋炒7次),烏梅40粒(去核),檳榔40粒,甘草3兩。
上同炒,為細末,薑汁打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1丸,未發時好酒吞下,日服7-8次尤妙,正發時莫服。
瘴止後,忌雞、魚、羊肉及鮓面、蔥、韭、蒜、生冷瓜果,一切毒物。避風寒,戒房事,毋忿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截瘴丸, 出處:《瘴瘧指南》卷下。 組成:常山5兩(醋炒7次),烏梅40粒(去核),檳榔40粒,甘草3兩。 主治:瘴病不問冷熱,或1日一發,或2日一發,或3日一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