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白香豉湯

蔥白香豉湯

CONG BAI XIANG C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痎瘧論疏》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22%
脾經 13%
心經 9%
肝經 9%
膀胱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4%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蔥白在「蔥白香豉湯」方劑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發散風寒:蔥白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之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解表散寒:蔥白辛溫,能促進汗液排出,可輔助其他藥材發揮解表散寒的作用,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氣,恢復陽氣。

因此,蔥白在「蔥白香豉湯」中,不僅能緩解風邪入侵所致的表症,也能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溫陽解表的功效,是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蔥白香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蔥白則性溫,味辛,入肺經,亦有散寒解表之效。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有效驅散外感風寒,緩解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淡豆豉不僅能解表散寒,還能清熱解毒,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有熱毒者。此外,豆豉還有利水消腫、解暑止渴之功效,更能增強整體療效。

蔥白香豉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初期,症見發熱、頭痛、無汗等。方中蔥白解表散寒,香豉清熱透疹,二者相輔相成,能促進發汗,驅除肌表之邪。而加入烏梅則是此方的點睛之筆,烏梅味酸、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生津、安蛔、止瀉的功效。在方中,烏梅的主要作用是收斂固澀,防止因發汗過度而導致津液流失,同時調和諸葯,使之發汗而不傷正氣。此外,烏梅還能增強脾胃功能,防止風寒之邪內傳,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總的來說,烏梅在蔥白香豉湯中的應用,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還能保護人體正氣,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

蔥白香豉湯是一張傳統的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初期所引起的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等。此方由蔥白、豆豉、薑等幾味藥材組成,而加入常山這一藥材,則是出於其特殊的藥性和功效考量。常山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截瘧驅蟲的作用。在本方中,常山雖非主藥,但其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解表效果,尤其對於伴有熱象的風寒感冒患者,能夠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散寒解表、清熱除煩之效。同時,常山還能調節免疫,對抗病毒,從而加速疾病的康復。不過,由於常山性較峻烈,用量需謹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這段文字詳細解釋了蔥白香豉湯中常山的使用原因,以及它如何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

蔥白香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蔥白辛溫,香豉辛甘,兩者皆屬偏溫性藥材。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溫,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和脾胃、緩急止痛、解毒等功效。它能增強蔥白和香豉的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等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甘草在蔥白香豉湯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人體吸收和利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蔥白香豉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腎瘧」,即中醫理論中與腎經相關的瘧疾。《素問》提及腎瘧症狀為「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多因寒熱之邪伏於腎經,或正氣內虛所致。本方以解表透邪、調和少陰(腎經)為核心,透過辛散與酸收並用,驅除瘧邪的同時固護陰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蔥白(辛溫)
    具發汗解表、通陽散寒之效,能開達衛氣,疏散表邪,尤其善通陽氣鬱滯。在瘧疾初起時,可助邪從表而解。

  • 香豉(甘淡微苦寒)
    為淡豆豉經發酵製成,能宣散鬱熱、和胃除煩,與蔥白相配(蔥豉湯基礎),增強解表透邪之力,適合寒熱往來之瘧疾。

  • 菫竹葉(甘淡寒)
    取東畔枝葉,秉生發之氣,能清心利尿、導熱下行。此處用於分利濕熱,防瘧邪化熱傷陰,兼治煩渴。

  • 烏梅(酸平)
    酸收生津,並能安蛔(古方中瘧疾與蟲積相關時常用),蒸爛後更增斂陰之效,調和蔥白、香豉之辛散,防過汗傷正。

  • 常山(苦辛寒,有毒)
    為截瘧專藥,酒浸蒸製後減其毒性,增其藥效。其性上行湧吐、下行泄痰,能直接驅除瘧邪,古云「無常山不治瘧」。

2. 配伍邏輯

  • 辛散與酸收並用
    蔥白、香豉發散表邪,烏梅斂陰防過汗,形成「散中有收」的結構,針對瘧疾寒熱交替的特性。
  • 清熱與截瘧结合
    竹葉清利濕熱,常山專攻瘧邪,標本兼治,既透邪外出,又直搗病所。
  • 兼顧腎經特性
    腎瘧多本虛標實,方中蔥白通陽、烏梅護陰,暗合少陰病「陰陽兩調」之法,避免單純攻伐傷正。

3.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解表透邪→分利濕熱→截瘧固本」三層次作用:

  1. 開表透邪:蔥豉組合疏散外邪,解除寒熱往來之表證。
  2. 調和少陰:烏梅與常山一收一攻,調節腎經氣機,緩解腰脊痛等少陰症狀。
  3. 專藥截瘧:常山直接抑制瘧邪,配合竹葉導熱下行,斷其病勢。

全方體現「標本同治、攻補兼施」思想,契合腎瘧虛實夾雜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蔥白(洗淨)1握,香豉(如法修事者)4合,(菫)竹葉(取東畔枝葉,揀去蟲蝕及有蟲卵穢跡者,東流水洗淨,切)半升,烏梅10枚(湯潤,去核,藏米中蒸爛),常山(臨用去苗,同甘草末水潤拌蒸,候冷取出,去甘草,銼碎,酒浸1宿,熬搗)1兩5錢。
上以水3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溫服,末發前,令3服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蔥白香豉湯, 出處:《痎瘧論疏》。 組成:蔥白(洗淨)1握,香豉(如法脩事者)4合,(菫)竹葉(取東畔枝葉,揀去蟲蝕及有蟲卵穢迹者,東流水洗淨,切)半升,烏梅10枚(湯潤,去核,藏米中蒸爛),常山(臨用去苗,同甘草末水潤拌蒸,候冷取出,去甘草,銼碎,酒浸1宿,熬搗)1兩5錢。 主治:腎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