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神散
ER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神散中包含常山,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
常山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善於清熱解毒,尤擅治瘧疾寒熱。其寒性強勁,能截瘧,並能止痢,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痢疾,亦有療效。
二神散以常山為君藥,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功效。
二神散方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咳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 通鼻竅:蔥白氣味辛香,具有通竅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鼻塞不通,幫助恢復嗅覺。
因此,二神散中加入蔥白,可有效提升藥方解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神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於古代文獻記載的主治範疇主要集中於兩類病症:
- 血證相關:如「血崩下血」(婦科急症或非經期大量出血)、「舌上忽然腫破出血」(局部黏膜出血),顯示其具止血、收斂之效。
- 心神病症:如「中風痰迷心竅」「顛狂煩亂」「五癇心風」等,此類描述多與痰熱擾神或血瘀夾痰導致的神志異常相關,推測其可能透過清熱涼血、化痰散結間接安神鎮驚。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論
君藥:陳槐花(炒焦黑)
- 槐花性涼,炒炭後(焦黑)增強止血功效,傳統認為「血遇黑則止」,炭藥能吸附固澀。
- 現代觀點:槐花含蘆丁(Rutin),可降低血管脆性;炒炭後碳化結構促進局部凝血。
- 針對「血崩」「舌衄」,直接止血;對於「痰迷心竅」,可能藉由清肝涼血(肝熱擾心時易生痰火),間接緩解神志症狀。
臣藥:百草霜
- 為燃燒草木後附於鍋底的煙灰,性溫,傳統用於收澀止血、化積滯。
- 含碳微粒及礦物質,物理吸附止血,外敷可斂瘡;內服或能吸附消化道毒素(古稱「散瘀滯」)。
- 與槐花協同,一涼一溫,調和止血而不過於寒凝。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止血層面:
兩藥均屬炭類,炭藥共性為收澀止血,適用於急性出血(如崩漏、舌衄)。茅根煎湯送服,取其甘寒生津、涼血利尿,防炭藥過於燥澀。 - 神志病症層面:
古代醫家可能觀察到部分「痰迷心竅」伴隨血熱妄行(如面赤、舌絳),故以涼血止血藥清熱,間接祛痰熱;或藉由止血以「血寧則神安」,改善因失血導致的昏聵煩亂。
潛在應用假說
若「五癇心風」屬肝陽上亢、血熱生風類型,此方涼血可能抑制肝風內動;而「痰涎壅盛」若因血瘀化熱生痰,止血可斷痰之來源。然此推論需結合其他化痰開竅藥(如原方未載,可能為臨證加減)。
總結
二神散以炭藥止血為核心,通過「血—熱—痰」的關聯性,擴展至神志病症,體現中醫「異病同治」邏輯。其治效關鍵或在於控制出血後,繼發性病理因素(如熱、痰)隨之緩解。
傳統服藥法
陳槐花(炒焦黑)2兩,百草霜5錢。
上為細末。
每服3錢,茅根煎湯調下。治血崩下血,皆空心服之效。舌上忽然腫破出血,用此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神散, 出處:《喉科紫珍集》。 組成:綠豆21粒,胡椒7粒。 主治:一切牙痛。
二神散, 出處:《喉科枕秘》卷二。 組成:乾薑1兩,雄黃3錢。 主治:口舌生瘡。
二神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天將子2個,朱砂1分,輕粉1分,蠍梢5個,巴豆2個。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二神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 組成:香附子1兩(燒存性),蒲黃1兩(炒)。 主治:吐血,便血,尿血,及婦人血崩不止。
二神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雞子1枚(破頂,去白留黃,入黃丹1錢,攪勻封口,鹽泥固,火上煨焙,泥乾取出)。 主治:娠婦痢疾。
二神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四。 組成:常山1兩,蔥管藜蘆半兩。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顛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五癇、心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