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甘草湯中使用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苦參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
其二,苦參與甘草配伍,一苦一甘,寒熱相濟,可增強藥效。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苦參寒涼之弊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減少副作用。
苦參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苦參燥性:苦參性寒苦燥,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等功效。但其燥性較強,容易傷脾胃,容易造成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苦參的燥性,保護脾胃,避免其副作用。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苦參與甘草搭配,可以相互協調,使藥效更為顯著。甘草還能增強苦參的殺蟲止癢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苦參甘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苦參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腫痛、小便不利等症,淡豆豉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利濕作用,促進濕熱的排泄,減輕腫痛症狀。
- 輔助苦參: 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但容易傷陰,而淡豆豉味甘性微寒,能緩解苦參的燥性,使其清熱解毒作用更加溫和,防止藥物過於寒涼傷及脾胃。
因此,淡豆豉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清熱利濕的作用,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加穏定。
苦參甘草湯為一方常用的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加入蔥白,主要是基於中醫藥理論中的配伍原則及藥物特性。在中醫學中,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之效;甘草則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而蔥白作為一味辛溫的食材與藥材,不僅能夠發汗解表,還可以通陽散寒,對於改善因寒濕阻滯所引起的症狀有良好效果。
在苦參甘草湯中加入蔥白,一方面可以利用其辛溫之性質,對抗寒濕,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通作用;另一方面,由於苦參性質偏寒,單獨使用時可能對部分體質虛寒的患者造成不利影響,蔥白的加入正好可以平衡這種寒涼之性,避免損傷人體的陽氣。此外,蔥白還有助於提升整體方劑的發汗解表效果,促進邪氣排出,從而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總體而言,苦參甘草湯中加入蔥白是為了協調方中藥物之間的寒溫屬性,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苦參甘草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苦參、甘草以及花椒等藥材。花椒在方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溫中散寒、殺蟲止癢的功效。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下注所致之病證,如皮膚濕疹、陰部瘙癢等症狀。花椒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溫散脾胃寒邪,對於因寒濕所引起的不適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花椒還具有一定的殺蟲效果,可用於治療由寄生蟲引發的相關疾病。與方中其他藥物相配伍,不僅可以增強整體療效,還能夠協調各藥之間的作用,使治療更為全面。例如,苦參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並增強療效,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因此,花椒作為方中之一味,其選用是基於中醫辨證施治原則,旨在通過綜合調理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甘草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疳痢不止」,即小兒疳積伴隨長期腹瀉之證。疳痢為古代兒科常見病,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所致,症見消瘦、腹瀉夾雜未消化食物或黏液,嚴重者甚至下血。此方以內服兼灌腸法雙向調治,旨在清熱燥濕、殺蟲止痢,並調和中焦。
方劑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苦參(君藥)
- 性寒味苦,歸心、肝、胃、大腸經,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
- 針對疳痢濕熱夾蟲之病機,直接清除腸道濕熱,抑制寄生蟲(如蟯蟲、絛蟲),改善黏液血便。
甘草(臣藥)
- 甘平調和,緩和苦參、蜀椒之峻烈,保護脾胃。
- 協同苦參解毒,並緩解痢疾導致的腸道痙攣疼痛。
薰黃(雄黃)(佐藥)
- 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辟穢。與苦參合用增強殺滅腸道寄生蟲之力,尤適於蟲積疳痢。
豉、蔥白(佐使藥)
- 豉(淡豆豉)宣鬱除煩,蔥白辛溫通陽,二者煎汁為溶媒,既能行氣疏通腸絡,又可減緩苦參、雄黃對胃腸的刺激。
蜀椒(使藥)
- 辛熱溫中,殺蟲止痛。與苦參寒溫相配,既能制約苦寒傷胃,又可增強殺蟲效果,針對腹冷痛與蟲積並存之證。
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 內外合治:先少量內服豉汁和飯護胃,再以藥液灌腸,直達病所(腸道),避免口服對脾胃的損傷,尤其適合小兒體弱不耐攻伐者。
- 寒溫並用:苦參清熱、蜀椒溫中,薰黃殺蟲,甘草調和,形成「清熱不傷陽、殺蟲不損正」的配伍。
- 攻補兼施:雖以殺蟲止痢為主,但通過甘草和穀物(飯)顧護正氣,體現「祛邪不忘扶正」思路。
此方集中醫「殺蟲止痢」與「導法」於一體,針對疳痢之濕熱蟲積標實而設,屬「標急治標」之範疇。
傳統服藥法
苦參3兩,甘草3兩,薰黃3兩,豉1升半,蔥白5莖,蜀椒30粒。
以苦參等3物各搗下篩,以水5升煮蔥白、豉、椒,取3升,以3指撮苦參末等各1撮,納汁中,冷暖如人體,先飲少許豉汁,食一口飯,乃側臥,徐徐灌之訖,多時臥不出為佳;大急,乃出之於淨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甘草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苦參3兩,甘草3兩,薰黃3兩,豉1升半,蔥白5莖,蜀椒30粒。 主治:疳痢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