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根湯
CHUN G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椿根湯方劑中包含椿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椿皮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效。椿皮入肺、肝經,能清肺熱、解毒散結,並能利濕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椿皮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椿根湯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黃、丹皮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與椿皮配合使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椿根湯中加入蔥白,主要原因有二:
一、發散風寒,溫中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因風寒外襲導致的頭疼、鼻塞、咳嗽、腹痛等症狀,蔥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二、解表散寒,通陽化氣: 椿根湯以溫陽散寒為主要功效,蔥白加入其中,可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力,促進陽氣流通,有助於恢復機體正氣,使寒邪更容易被驅散。
總之,蔥白在椿根湯中的加入,不僅能發揮其自身的解表散寒功效,更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椿根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排膿: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椿根湯多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膿液粘稠難出,而淡豆豉能促進膿液排出,減輕毒邪,加速傷口癒合。
- 調和藥性: 椿根湯中常用辛溫之品,如川芎、柴胡等,易於燥熱傷陰。淡豆豉性微寒,能中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熱,使藥力更趨平和,減少副作用。
椿根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之效。椿根湯多用於治療寒濕痹痛、風寒感冒、蟲蛇咬傷等病症,花椒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
- 增強藥效,促進吸收: 花椒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強藥物的吸收和利用率。椿根湯中加入花椒,可以提升藥效,更好地發揮藥物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椿根湯」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椿根湯」源自古代醫籍,如《奇效良方》、《聖濟總錄》、《瘋門全書》、《証治準繩》、《古今醫統大全》等均有記載,其主要功效是治療「疳蟲蝕人口鼻」之疾。所謂「疳蟲」,乃古代醫家對某些病原體的描述,導致口鼻周圍出現瘡瘍、潰爛,甚至侵蝕骨肉。椿根湯的組成簡潔,包含椿根皮、蔥白、淡豆豉、花椒等藥材,看似尋常,實則具有獨特的治療機制。
組成分析
椿根皮: 性味苦澀寒,具有清熱燥濕、止血止帶的功效。《藥性論》載其能「止腸風瀉血,赤白痢,崩中帶下,腸中積滯。」 這裡取其清熱燥濕之性,針對疳蟲侵蝕導致的局部濕熱病理變化。
蔥白: 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作用。《本草綱目》記載「蔥白:解肌,發汗,散寒,通陽。」 用於驅散邪氣,並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淡豆豉: 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熱、疏風散寒之效。《本草綱目》載其「發汗解肌,退熱除煩,散血下氣。」 可與蔥白協同,發散表邪,並能清除體內鬱熱。
花椒: 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殺蟲的作用。《本草綱目》載其「散寒除濕,解鬱結,殺蟲。」 在此主要取其溫散之性,可輔助驅散寒邪,並兼具殺蟲止痛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籍記載與藥材藥性,椿根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清熱燥濕: 疳蟲蝕口鼻,多伴有局部紅腫、滲出等濕熱表現。椿根皮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針對病邪根本,減少炎症反應。
發散解表: 蔥白、淡豆豉合用,具有發散表邪、疏風散寒的作用。針對病邪初入,可將其從肌表發散出去,避免病邪深入。
溫陽散寒: 花椒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之功。輔助蔥白、豆豉散寒,溫通陽氣,同時兼顧殺蟲止痛,對於疳蟲入侵後局部產生的寒性反應有治療作用。
活血解毒: 古籍記載方劑煎煮時需加入醋及清泔,醋性酸溫,能活血解毒;清泔即米泔水,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兩者與方中藥材協同,可進一步加強解毒祛邪之力。
驅蟲排毒: 方中藥材多具有殺蟲之效,古籍中記載「有惡物下即效」亦印證本方具有驅蟲排毒的作用。
總結
椿根湯以椿根皮清熱燥濕為主,配以蔥白、淡豆豉發散解表,花椒溫中散寒,再輔以醋及清泔活血解毒。諸藥合用,可有效清除疳蟲,緩解口鼻蝕瘡的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驅邪外出,清熱燥濕,同時輔以溫陽散寒,調和機體氣血,達致驅邪扶正之功。
傳統服藥法
椿根(切)1升(去皮),鹽半合,蔥白(切)半升,豉半升,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合。
上以醋及清討各3升,煎十數沸,去滓,約及1升,分作三服。有惡物下即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椿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組成:椿根(切)1升(去皮),鹽半合,蔥白(切)半升,豉半升,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合。 主治:疳蟲蝕人口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