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食方

羊肚食方

YANG DU SH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6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22%
脾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9%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4%
心包經 4%
腎經 4%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肝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肚食方中加入大米,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補益脾胃:大米性平味甘,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止瀉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羊肚本身性涼,加入大米可中和其寒性,有助於溫暖脾胃,提高食慾,促進消化。
  2. 調和藥性:羊肚食方中可能加入一些寒涼的藥材,大米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大米還可以作為藥材的載體,幫助藥物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利用。

羊肚食方中加入蔥白,主要原因有二:

一、解毒消脹: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脹、散寒的功效。羊肚性寒,易致腹脹、消化不良,蔥白能解其寒性,促進消化,緩解腹脹。

二、調和氣味:蔥白辛香氣味,可中和羊肚的腥羶之氣,提升湯品口感,更易於入口。

因此,羊肚食方中加入蔥白,不僅有助於藥性發揮,更能提升湯品品質。

羊肚食方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寒、宣通氣機的功效。淡豆豉性微寒,入肺、胃經,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同時,淡豆豉又能疏肝理氣,宣通氣機,有助於緩解胸悶氣短、胃脘脹滿等症狀。

在羊肚食方中,淡豆豉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例如,淡豆豉與川芎、白芷等藥物合用,可以增強解表散寒的功效,同時還能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總之,淡豆豉的加入,使羊肚食方更加全面,療效更佳。

羊肚食方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消食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之功效。羊肚食方多用於脾胃虛寒、食積停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花椒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2. 除腥解膩,增香提味: 羊肚本身帶有腥味,花椒的辛香味可以有效去除腥味,並增強藥物的香氣,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同時,花椒的香味還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

羊肚食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健脾開胃等功效。羊肚性寒涼,容易引起脾胃虛寒,生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避免食後不適。
  2. 去除腥羶,增香提味: 羊肚本身帶有腥羶味,生薑辛辣的味道可以掩蓋腥羶,增香提味,使羊肚更加可口。

總之,生薑在羊肚食方中起到溫中散寒、助消化和去除腥羶的作用,使藥膳更易於接受和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肚食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中風」。古代所述「中風」範圍較廣,包含風邪外襲、氣血失調所致的肢體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病症,或兼見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候。本方以「食療」形式調理,強調「日食一枚,十日止」,屬漸進補養之法,推測其適應症為中風後期或輕症,伴隨脾胃功能低下、氣血虧虛者。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組成:
羊肚(淨治如食法)1枚、粳米(淨淘)1合、蔥白7莖、豉半合、蜀椒(炒出汗)30枚、生薑(切細)1分。

1. 君藥:羊肚
羊肚性甘溫,歸脾胃經,古代視為「以形補形」之品,能補虛損、益脾胃。《本草綱目》載其「補中益氣,止虛汗」,主治「虛羸不足」。中風後氣血耗傷,脾胃虛弱,羊肚可填補中焦,助氣血生化。

2. 臣藥:粳米、蔥白、生薑

  • 粳米:甘平,補中益氣,助羊肚健脾養胃,提供基礎營養。
  • 蔥白、生薑:辛溫發散,能通陽散寒、宣通脈絡。中風病機常與「風痰阻絡」相關,此二藥可開腠理、行氣血,助祛風邪。

3. 佐藥:豉、蜀椒

  • 豉(淡豆豉):辛微苦,能解表除煩,兼助蔥白、生薑疏散風邪。
  • 蜀椒:辛熱,溫中散寒、除濕止痛。《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風邪氣,溫中」,炒後減其燥烈,留存溫通之力,助羊肚暖脾胃、散經絡寒滯。

4. 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補脾胃」為核心,輔以「辛溫通散」之品:

  • 補散兼施:羊肚、粳米補虛,蔥、薑、椒、豉散邪,符合中風「本虛標實」之病機。
  • 內外兼顧:內補脾胃氣血,外通經絡風寒,尤適於脾胃虛弱兼風寒未盡者。
  • 食療形式:食材為主,藥性平和,便於長期調養,避免攻伐過度。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中風」的治療邏輯可能如下:

  1. 補養氣血:通過羊肚、粳米滋養脾胃,恢復氣血生化之源,改善肢體痿弱無力。
  2. 溫通經絡:蔥、薑、椒辛香走竄,能驅散經絡中風寒痰濕,緩解麻木、疼痛。
  3. 調和營衛:豉與蔥白組合(類似《傷寒論》蔥豉湯意),輕宣表邪,調和營衛,預防外風再襲。

四、適用證型推測

結合方劑特性,推測其適應症為:

  • 中風後氣血兩虛:肢體軟弱、面色萎黃、食欲不振。
  • 兼寒濕阻絡:手足不溫、關節拘急、舌淡苔白。
  • 或輕症風寒中絡:猝然口眼歪斜,無高熱神昏者。

五、與其他中風方劑比較

不同於「小續命湯」等以麻黃、防風祛風為主,或「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耆益氣活血,本方以「食補」見長,更重脾胃調養,適合體質虛弱、不耐猛藥者,體現「藥食同源」思維。

傳統服藥法


羊肚(淨治如食法)1枚,粳米(淨淘)1合,蔥白7莖,豉半合,蜀椒(去目並合口者,炒出汗)30枚,生薑(切細)1分。上將5味藥拌勻,入於羊肚內,爛煮熱切。如常食法,淡八五味,日食1枚,10日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羊肚食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肚食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羊肚(淨治如食法)1枚,粳米(淨淘)1合,蔥白7莖,豉半合,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30枚,生薑(切細)1分。 主治: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