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粉拔刀

葛粉拔刀

GE FEN BA D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5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肺經 22%
肝經 9%
脾經 9%
心經 8%
膀胱經 8%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腎經 4%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葛粉拔刀方劑中包含葛粉,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葛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葛粉富含多醣類物質,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緩解因熱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狀。

葛粉與其他藥材搭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葛粉拔刀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 葛粉拔刀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伴有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功效,能有效緩解上述症狀,與方劑主治相符。
  2. 配合葛根解表: 葛粉拔刀方劑以葛根為君藥,具有解表退熱的作用。荊芥與葛根相配伍,可加強解表散熱之功,使藥效更加顯著。

葛粉拔刀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是取其辛溫發散之性。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解表散寒之效。葛粉拔刀方劑以解表清熱、止咳化痰為目的,蔥白加入其中,可助葛根、甘草等藥材發散風寒,宣肺止咳,提升藥效,更能促進藥物經鼻竅而入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葛粉拔刀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葛根解表: 葛根性涼,善解表散熱,但對於寒性表證,單用葛根可能力有不逮。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與葛根相配,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更有效地解除風寒表證。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葛根味甘性涼,單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味辛性溫,可溫中和胃,防止葛根過於寒涼,同時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葛粉拔刀方劑中包含花椒,其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消積: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積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溫暖脾胃、驅寒止痛的作用。
  2. 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 花椒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花椒在葛粉拔刀方劑中,既可以溫中散寒,止痛消積,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葛粉拔刀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葛粉拔刀方劑以清熱解毒爲主,淡豆豉可輔助葛根、甘草等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2. 調和藥性:葛根性涼,甘草性甘平,方劑中加入淡豆豉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同時也能增強解毒效果。此外,淡豆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配合葛根、甘草,更有效地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葛粉拔刀」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中風」相關症狀,包含「手足不遂」(肢體活動障礙)、「言語謇澀」(語言表達困難)、「精神昏愦」(神志不清)。此爲風邪侵襲經絡或內風擾動所致,屬中風急性期或後遺症範疇。古代醫家藉葛粉(葛根澱粉)爲主藥,配合辛溫解表、通絡開竅之品,以達疏風通絡、醒神開竅之效。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葛粉(葛根澱粉)
    葛根性涼味甘辛,傳統用於解肌退熱、生津舒筋。其澱粉質地黏滑,可緩和藥性並附著藥效於經絡,助他藥通行。現代研究顯示葛根含黃酮類成分,能擴張血管、改善腦循環,對中風後肢體功能恢復或有協調作用。

  2. 臣藥:荊芥、蔥白、生薑

    • 荊芥辛溫,祛風解表,善治表證及風邪襲絡之頭面症狀。
    • 蔥白通陽發表,其揮發油成分可刺激微循環,助氣血運行。
    • 生薑溫中止嘔,與蔥白共奏辛散之效,合荊芥強化疏風透絡之功。
      三藥協同,針對「風邪」病機,開泄腠理以驅外風,溫通經脈以暢氣血。
  3. 佐藥:川椒、香豉、鹽花、骨髓

    • 川椒溫中散寒,其辛熱之性可祛除經絡寒凝,助氣血通暢。
    • **香豉(淡豆豉)**宣鬱除煩,緩解「精神昏愦」之神志症狀。
    • 鹽花鹹寒軟堅,防止辛溫藥過燥,兼引藥入腎(腎主骨生髓,與腦相關)。
    • 半筒骨髓爲動物骨髓,古法認爲可「以髓補髓」,滋養臟腑精髓,改善肢體功能。
      此組藥物側重溫通裏氣,補益精髓,標本兼顧。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表裏雙解:外用荊芥、蔥白等散表邪,內用川椒、骨髓溫裏補虛,符合中風「內外風同治」思維。
  • 動靜結合:葛粉黏滯緩和經絡,搭配辛香走竄之品(如蔥、薑、椒),既防藥性過散,又助藥力滲透。
  • 食療協同:以「撥刀」(麵食形式)載藥,符合古代「藥食同源」理念,易於消化吸收,適合中風後吞嚥障礙者。

總結:本方通過解表通絡、溫裏補虛,改善氣血運行與腦竅功能,尤其適用於風邪兼寒凝或氣血不足之中風證候。其組方體現了古代「祛風養絡」與「補虛固本」並行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葛粉4兩,荊芥半兩,蔥白1握(切),生薑半兩(切),川椒50枚(去目及閉口者),香豉1合,鹽花半兩,半筒骨髓1兩。
上以水5大盞,先煎荊芥等,取汁3盞,和葛粉切作撥刀,入汁中煮熟。頓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葛粉拔刀,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葛粉4兩,荊芥半兩,蔥白1握(切),生薑半兩(切),川椒50枚(去目及閉口者),香豉1合,鹽花半兩,半筒骨髓1兩。 主治:中風。手足不遂,言語謇澀,精神昏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