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粉索餅中包含葛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暑:葛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夏季炎熱,容易中暑,葛粉可以有效緩解暑熱症狀,補充水分。
- 健脾開胃:葛粉富含澱粉,容易消化吸收,可以健脾開胃,促進食慾,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人食用。
葛粉索餅不僅美味可口,更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夏季消暑解熱的良藥。
葛粉索餅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解表止痛: 葛粉性涼,善於清熱解暑。荊芥性溫,辛散發汗,具有疏風解表、止痛之效。兩者相配,可協同作用,清熱解表,疏風散寒,對於外感風寒、頭疼鼻塞、發熱無汗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 葛粉性平,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荊芥味辛,能開胃消食,增進食慾。兩者結合,可調節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更利於病後康復。
葛粉索餅方劑中添加淡豆豉,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的功效。淡豆豉性微寒,味甘辛,入肺經,能疏散風寒,解表發汗,且能和胃止嘔,解毒消腫。
葛粉性平,味甘,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搭配淡豆豉,可使藥性更趨和緩,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解表散寒,適用於風寒感冒或暑熱傷津所致的發熱、口渴、無汗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葛粉索餅」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相關症狀,具體包括:
- 心脾熱:指心、脾兩臟蘊熱,表現為煩躁、口乾、舌紅等熱象。
- 言語謇澀:因風熱或痰熱阻滯經絡,導致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 精神昏愦:神識昏沉,可能因熱擾心神或氣血瘀滯所致。
- 手足不遂:中風後肢體活動障礙,屬風邪阻絡或氣血不暢之證。
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屬「風熱夾雜」之中風,病機涉及風邪襲絡、熱擾心神,故以清熱祛風為主要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葛粉(4兩)
- 性味歸經:甘、辛,涼;歸脾、胃經。
- 功效:
- 清熱生津:葛根(葛粉來源)能清解脾胃之熱,適用於心脾熱盛之證。
- 解肌退熱:舒緩肌肉緊繃,助緩解中風後肢體拘急、不遂。
- 升發陽氣:葛根輕揚升散,可助氣血上達頭面,改善言語謇澀、精神昏愦。
- 現代理解:葛根含黃酮類成分,具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作用,可能對中風後缺血性損傷有保護效果。
2. 荊芥(1握)
-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 功效:
- 祛風解表:辛散風邪,適用於外風引動內風之中風證。
- 透疹消瘡:間接清解血分之熱,助緩心脾鬱熱。
- 輕揚上行:與葛粉協同,引藥力上行頭面,改善言語及神志症狀。
- 現代理解:荊芥含揮發油,具抗炎、鎮靜作用,或可調節神經功能,緩解中風後炎症反應。
三、配伍與方義
- 清熱與祛風並行:
- 葛粉偏涼,清心脾之熱;荊芥微溫,散經絡之風。二者寒溫相制,共奏清熱祛風之效。
- 藥食同源之妙:
- 以「索餅」(麵食類)形式服用,兼顧食療與藥效,溫和調理脾胃,助氣血生化。
- 汁液送服增強藥力:
- 荊芥煎汁保留其揮發性成分,用以和葛粉製餅並送服,使藥性直達病所。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風熱中絡」之中風,透過:
- 清熱熄風:葛粉清內熱,荊芥散外風,降低風熱上擾所致的神昏、言語不利。
- 通絡舒筋:葛粉解肌、荊芥祛風,改善經絡阻滯,緩解手足不遂。
- 調和氣血:食物形式易吸收,助脾胃運化,間接調暢氣血,促進功能恢復。
五、適用證型特點
- 病機:風熱夾雜,內熱生風,經絡受阻。
- 典型表現:
- 急性期:突發言語不利、肢體無力,伴煩熱、口乾。
- 恢復期:殘餘肢體僵麻,輕度神志不清。
此方簡便,屬古代食療與藥治結合之典範,體現「治風先治熱,熱去風自滅」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葛粉4兩,荊芥1握。
上以水4升,煮荊芥6-7沸,去滓,澄清,軟和葛粉作索餅。於荊芥汁中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葛粉索餅是一道中醫方劑,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葛粉索餅,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葛粉4兩,荊芥1握,香豉2合。 主治:中風。心脾熱,言語謇澀,精神昏憒。手足不遂。
葛粉索餅,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食醫心鑑》。 組成:葛粉4兩,荊芥1握。 主治:中風。心脾熱,言語謇澀,精神昏憒,手足不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