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飲

TAO ZH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9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1%
膀胱經 11%
脾經 9%
肝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桃枝飲中包含柳枝,主要是利用其 疏風散熱,解毒消腫 的功效。

桃枝 性平,味苦,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活血之功。柳枝 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

兩者搭配,可以 加強疏散風熱、解毒消腫 的效果,並且 寒熱並用,相互制約,使藥力更平和。

此外,柳枝還可 清熱利濕,與桃枝共同 利水消腫,對治療風熱感冒、風濕痹痛、瘡瘍腫毒等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桃枝飲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宣散風熱: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宣散風熱的功效。與桃枝、桑枝等藥物配合,可清解肺熱,宣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咳嗽、咽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淡豆豉亦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除水腫,緩解疼痛,增強藥效。

因此,桃枝飲中加入淡豆豉,不僅能增強清熱解毒、宣散風熱的功效,還能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使藥效更為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桃枝飲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蔥白性溫,具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的功效。搭配桃枝、杏仁等藥材,可有效疏散風寒之邪,緩解風寒感冒所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助藥力:蔥白辛散,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加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蔥白可輔助桃枝、杏仁等藥材疏散肺氣,更有效地緩解痰咳。

總之,蔥白在桃枝飲中發揮著發散風寒、助藥力等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

桃枝飲為一方傳統中醫處方,其配方獨特,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病症。根據古籍記載,該方劑組成除了桃枝外,竟還包括了人尿這一成分,令人頗感驚訝。在中醫學裏,各種自然界的物質皆有可能成為藥材,人尿也不例外。中醫認為人尿性寒、味鹹,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在治療火熱病症或水濕內停的情況下有其特殊療效。然而,現代衛生觀念及製藥標準下,使用人尿作為藥材的情況已極為罕見,更不會出現在正規藥典中。若要應用此類古方,應諮詢專業醫師評估,並注意衛生安全問題。總體而言,桃枝飲中的各項成分皆有其理論依據,但應用時仍需謹慎,以免造成不良反應或健康風險。

桃枝飲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桃枝飲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腰痛等症,花椒的溫熱之性可溫暖子宮,散寒止痛,配合桃枝、紅花等藥物,有助於緩解疼痛。

2. 行氣活血,止痛:花椒辛香走竄,能行氣活血,並能散瘀止痛。桃枝飲中的桃枝、紅花等藥物也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花椒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桃枝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嘔:桃枝飲主治風寒咳嗽,而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止嘔的作用。風寒犯肺,容易導致脾胃受寒,出現嘔吐、惡心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減輕嘔吐症狀。
  2. 助藥力:生薑味辛,性溫,能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桃枝性微寒,生薑可以緩解其寒性,使藥力更加溫和,且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生薑在桃枝飲中起到溫中止嘔、助藥力的作用,使其療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桃枝飲」主治功效分析

「桃枝飲」主治「一切鬼氣邪氣,傳屍伏連骨蒸。」,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可進一步分析其治療原理及功效:

1. 驅邪辟穢:

  • 《醫心方》中提到「夜半作者,寒死鬼也...持桃枝飲食逃內中」,暗示桃枝具有辟邪之效。
  • 《聖濟總錄》中「治一切鬼氣邪氣」與「凡溫疫病,亦可帶之」,說明桃枝飲可用於驅除鬼氣邪氣,預防瘟疫。這與方劑中柳枝的散風寒、解表熱,蔥白的溫通經脈、祛風除濕,以及花椒的驅蟲殺菌功效相符,共同達到驅除邪氣、預防疾病的作用。

2. 滋陰降火,清虛熱:

  • 《太平聖惠方》中兩次提及桃枝飲,分別用於治療「虛勞羸瘦,寒熱進退如瘧」及「骨蒸勞瘦,體痛煩熱」。這表明桃枝飲可應用於虛勞病症,特別是伴有寒熱、骨蒸等症狀者。
  • 人尿(童子小便)在方劑中具有重要作用,古文記載其需「從午時浸至來日五更」,並於煎煮後服用。人尿具有滋陰降火、潤燥止咳之效,配合生薑的暖身活血、調理脾胃,淡豆豉的發汗解表、宣肺化痰,有助於清虛熱、調和陰陽,改善虛勞症狀。

3. 辨證論治,檢驗療效:

  • 《太平聖惠方》中提到服用桃枝飲後,「良久審看手十指,節間有毛,如藕絲狀,燒之極臭。毛色白者必瘥,黑者難救。」這是一種古代特殊的診斷方法,通過觀察手指間是否出現特殊「毛狀物」及其顏色來判斷療效和預後。雖然其科學性有待考證,但也反映了古人對疾病診治的探索和經驗總結。

總結:

桃枝飲以桃枝為名,寓意其辟邪驅鬼之功。方劑組成涵蓋發散、溫通、滋陰、殺蟲等多種藥物,針對「鬼氣邪氣、傳屍伏連骨蒸」等病症,發揮驅邪辟穢、滋陰降火、清虛熱的功效。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通過多種藥物的組合,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達到祛除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桃枝1握,柳枝1握(細銼,東南者),豉半兩,蔥白3莖(細切),童便1升,地膽3錢(為末),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生薑(細切)1兩。
上五味,為粗末,與薑、蔥、豉同和勻,用童便1升,浸1宿,至四更,煎取半升,去滓。分2服,五更初1服,雞鳴1服。服後汗出慎風,仍取米粉摩身上,若或微利即愈。如未愈,隔日再作,重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桃枝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桃枝1握,柳枝1握(細銼,東南者),豉半兩,蔥白3莖(細切),童便1升,地膽3錢(爲末),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生薑(細切)1兩。 主治:一切鬼氣邪氣,傳屍伏連骨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