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薤湯

CONG X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0%
心經 11%
脾經 8%
膀胱經 8%
肝經 6%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3%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3%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蔥薤湯方劑中包含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宣肺解表: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狀,蔥白能有效疏風散寒,通暢氣道,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溫中散寒,止痛消腫: 蔥白亦可溫中散寒,止痛消腫。對於因寒邪客於中焦引起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蔥白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此外,蔥白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也有一定的消腫作用。

蔥薤湯中包含薤白,主要源於其辛溫發散之性,與蔥白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散寒邪、宣通肺氣之效。

薤白味辛性溫,入肺經,能溫肺化痰、散寒止痛。其辛散之性可助蔥白溫肺散寒,且能宣通肺氣,利於痰液排出。

二者合用,既能溫散寒邪,又能宣通肺氣,對於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蔥薤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宣肺解表: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宣肺解表之效,可與蔥、薤白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散寒解表、通鼻竅的效果。尤其適用於風寒感冒初期,症狀為鼻塞、流清涕、咳嗽等。
  2. 輔助解表,增強療效:蔥薤湯以蔥、薤白為主,具有發散風寒、通陽解表的作用。而荊芥的加入,可以進一步增強解表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荊芥還能芳香闢穢,有助於清除體內寒邪,促進機體恢復。

蔥薤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竹茹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其清熱解毒,能化解肺熱痰熱,並止咳化痰。同時,竹茹能降逆止嘔,適用於因肺熱痰熱或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

蔥薤湯以蔥白、薤白辛溫解表,配合竹茹清熱化痰,共同達到疏散風寒、化解痰熱、止咳止嘔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嘔吐等症。

蔥薤湯中加入淡豆豉,是取其解表散寒、利濕解毒之效。淡豆豉性寒,味甘,歸肺、胃經,能疏散風邪,利濕化濁,並有解毒消腫之功。

其與蔥、薤白等藥物合用,能協同發揮散寒解表、通陽利氣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淡豆豉還能解毒消腫,對於伴隨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蔥薤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助陽化氣: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助陽氣運行。蔥薤性溫,能宣散風寒,但力量較弱,加入生薑可增強其散寒解表之效,使藥效更強。
  2. 調和氣血:生薑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緩解蔥薤辛溫之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

因此,生薑在蔥薤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增強藥效,又能調節藥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蔥薤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導致的腹痛、經痛等症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花椒,花椒性熱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及殺蟲的功效。在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取其能溫暖中焦,散除內寒,對於寒邪入侵引起的各種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花椒還能夠活絡血液,促進氣血流通,對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病證尤為適用。此外,花椒的辛辣特性還可助長其他草藥的有效成分吸收,增強整體療效。因此,在蔥薤湯中加入花椒,既可增強溫通散寒之力,又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蔥薤湯」主治功效分析

蔥薤湯,出自《聖濟總錄》,其組成為蔥白、薤白、荊芥、竹茹、淡豆豉、生薑、花椒等藥味。根據古籍記載與藥理分析,此方主要針對「陰毒傷寒」之證,具有溫裏散寒、解表透邪之功。

主治功效:

  • 溫裏散寒: 蔥薤湯的核心功效在於溫裏散寒,針對陰毒傷寒之病機。此類病症多因寒邪直中臟腑,導致陰寒內盛,陽氣受遏。方中蔥白、生薑、花椒皆為辛溫之品,能溫通陽氣,驅散內寒。其中,蔥白與生薑皆具發汗解表之能,可助體內寒邪從表而出,而花椒則重在溫中散寒,更能直達裏層,溫暖脾陽,使寒邪無所遁形。薤白雖亦辛溫,但更側重於行氣消食、溫中止痛,可助中焦運化,改善因寒邪所致的脾胃不適。

  • 解表透邪: 陰毒傷寒,寒邪雖侵入裏層,但亦往往兼有表證。方中荊芥辛溫發散,能疏風解表,助體內邪氣外達。淡豆豉亦具有解表之功,並能調和脾胃。兩藥合用,可使表邪得以疏散,邪氣不致壅滯。

  •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陰毒傷寒雖以寒邪為主,但病程中亦可能出現痰熱、煩躁等症狀。方中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可針對這些兼症進行處理,使邪氣不致化熱,並緩解患者的不適。

治療原理:

蔥薤湯的治療原理,在於「溫散」。其核心病機為陰寒內盛,陽氣受遏,故治療上以辛溫之品為主,以溫通陽氣、驅散陰寒為要。方中諸藥合用,可使寒邪從表而解,裏寒得以溫散,陽氣得以振奮。

具體而言,蔥白、生薑、花椒等辛溫發散之品,如同點燃體內之火,將陰寒驅逐出體外。荊芥、淡豆豉則協助表邪從汗而解。薤白理氣消食,能溫和中焦,防止寒邪阻滯脾胃,影響運化。竹茹則能清散可能產生的痰熱,並能緩解患者的煩躁不適。諸藥相互配合,共奏溫裏散寒、解表透邪之效,使陰毒傷寒之證得以緩解。

古籍佐證:

《聖濟總錄》中記載,此方「能溫裏,脈遲細沉伏,手足冷,毛髮恂慄,皆傷寒裏證之類,大啜三兩杯,當手足溫,或汗出乃愈」,明確指出此方可溫裏散寒,對於脈沉細伏、手足冰冷等陰毒傷寒裏證有顯著療效。並且,古籍亦表明「今世名醫,多用此散,和一切氣,通利血絡」,說明此方應用廣泛,並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輔助氣血運行,加速病體康復。此外,書中提及使用紫金丸治療脾瘧時亦配合此方使用,更可見此方扶正祛邪之能。

傳統服藥法


蔥白1握,薤白1握,荊芥穗1握,竹茹1握,豉(去皮)半升,生薑1分,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49粒。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酒2盞,煎十數沸,去滓;又別取此藥20錢匕,以沸湯1升沃之,候通手淋背上了,即服前藥酒,蓋覆出汗;仍煮蔥薤粥投之,汗出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陰毒傷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或少汗,口渴咽乾,舌苔白膩,脈浮緊。若有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少汗、口渴咽乾、舌苔白膩、脈浮緊等症狀,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蔥薤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蔥白1握,薤白1握,荊芥穗1握,竹茹1握,豉(去皮)半升,生薑1分,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49粒。 主治:陰毒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