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耆婆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有多種草藥與輔料,其中「酥」為一種特殊的成分。「酥」在中醫藥中通常指的是由牛奶或羊奶經過加工製成的一種乳製品,具有滋潤養陰、補虛損的功效。在耆婆湯中加入「酥」,主要是因為其能夠起到滋潤肺臟、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治療因肺燥導致的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尤為適用。此外,「酥」還能夠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性味,使其更加平和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整體而言,「酥」在耆婆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該方劑的滋潤作用,也增強了其治療效果,顯示出中醫藥方劑組成上的精妙與科學性。
「耆婆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耆婆湯多用於治療老年人體虛、脾胃不佳等問題,生薑的加入可溫補脾胃,提升藥效。
- 解毒去腥: 生薑還具有解毒去腥的功效,可減輕藥物中的腥味,使患者更易接受。耆婆湯中可能含有某些具有腥味或毒性較大的藥材,加入生薑可以起到中和作用,提升藥物安全性。
耆婆湯中包含薤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通陽化氣,溫肺散寒:薤白性辛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陽化氣的功效。耆婆湯多用於寒邪侵肺,肺氣不宣,出現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薤白可溫肺散寒,宣肺利氣,有助於改善肺氣閉塞,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 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薤白還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經脈,導致胸痛、腹痛等症狀,薤白可通過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因此,薤白在耆婆湯中起到了溫肺散寒、宣肺利氣、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耆婆湯中添加白酒,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藥性相輔: 白酒性溫,味辛,具有活血通絡、祛寒止痛的作用。與一些寒性藥材如當歸、川芎等搭配,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並起到溫經散寒、祛除寒邪的作用。
2. 促進藥效吸收: 白酒可以促進藥材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增強藥效。同時,白酒也有一定的消毒殺菌作用,可以防止藥材在煎煮過程中變質。
「耆婆湯」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燥生津: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燥生津、止渴解毒的功效。耆婆湯多用於治療燥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加入蜂蜜可緩解燥熱症狀,滋潤咽喉,使藥效更佳。
- 調和藥性:部分中藥材性味偏燥,如黃芩、知母等,加入蜂蜜可起到緩和藥性、減少刺激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被身體吸收,降低藥物的副作用。
耆婆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在耆婆湯中,花椒可配合其他藥物,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
2. 促進血液循環: 花椒辛溫走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助於溫暖身體,減輕寒症。
此外,花椒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整體療效。
「耆婆湯」方劑中加入「亞麻子」,主要考慮其潤腸通便、滋養肝腎的功效。
亞麻子性寒滑,味甘,入大腸經。其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吸水膨脹,潤滑腸道,促進排便,對於便祕、大腸燥熱等症狀有較佳的療效。此外,亞麻子還含有豐富的亞麻酸,具有滋陰潤燥、養肝腎的功效,可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頭髮早白等症狀。
因此,在「耆婆湯」中加入亞麻子,既可緩解便祕,又能滋養肝腎,有助於整體的調理和改善。
耆婆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表散寒: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能夠有效緩解。耆婆湯主要針對風寒濕痺引起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淡豆豉的解表散寒作用可以輔助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痺痛。
- 利水消腫:淡豆豉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肢體浮腫,淡豆豉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改善水腫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耆婆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大虛冷風,羸弱無顔色。
解讀:
- 大虛冷風:指身體極度虛弱(氣血陰陽俱虛),兼感風寒或內生寒邪,導致手足冰冷、畏寒、風濕痹痛等症。
- 羸弱無顔色:形體消瘦、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或萎黃,反映脾胃虛弱、精血虧損。
此方針對「虛冷」與「羸弱」兩大核心病機,以溫補為主,兼顧祛風、潤燥、健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氣血,滋養臟腑
- 酥、蜜、油、糖:
- 酥(牛乳煉製)與白蜜甘潤補虛,滋養脾胃陰血;油(可能為植物油)與糖(如飴糖)補中益氣,潤澤五臟。四者皆為高熱量滋養品,針對「羸弱」提供能量基礎。
- 胡麻仁: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改善虛弱所致的津枯腸燥。
2.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 生薑、椒(花椒)、橙葉:
- 生薑辛溫散寒,和胃止嘔;花椒溫中散寒、祛濕止痛;橙葉(或為橘葉)理氣散結,助陽氣宣通。三藥合用,溫通經脈,驅散「冷風」。
- 薤白:辛溫滑利,通陽散結,善治胸痹冷痛,助陽氣升發。
3. 醒脾化滯,調和藥性
- 酒、豉:
- 酒行藥勢,活血通絡,增強溫散之力;豉(豆豉)宣鬱解表,與酒共製「豉汁」,能升發鬱滯,防滋膩礙胃。
4. 配伍特點
- 滋潤與溫散並行:酥、蜜、油等滋膩之品易滯脾胃,佐以薑、椒、薤白等辛溫藥,既能溫化寒濕,又能促進吸收。
- 補虛兼顧通滯:胡麻仁、豉汁潤腸通便,防陰虛腸燥;酒與橙葉理氣活血,避免氣機壅塞。
可能功效推論
- 補虛助陽:改善久病體虛、氣血不足所致的畏寒、乏力、面色無華。
- 溫通經絡:適用於寒邪內阻的關節冷痛、胸悶氣短。
- 健脾潤燥:針對虛弱伴隨的食少、便秘,滋而不膩。
此方體現「甘溫補虛,辛香散寒」的治法,尤其適合陰陽兩虛偏於陽虛寒凝者。其組方宏大,藥食同用,顯現古代扶正祛邪的調補思路。
傳統服藥法
酥1斤(煉),生薑1合(切),薤白3握(炙黃),酒2升,白蜜1斤(煉),油1升,椒1合(炒去汗),胡麻仁1升,橙葉1握(炙令黃),豉1斤,糖1升。上先以酒漬豉一宿,去滓,納糖、蜜、油、酥於銅器中煮令勻沸,次納薤、薑、煮令熟,次下椒、橙葉、胡麻,煮沸,下2升豉汁,又煮一沸,出,納瓷器中密封。
每服1合,空腹吞,如人行10里,更1服,冷者加椒。
冷者,加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刺激性,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耆婆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八。 組成:麻油1升,牛酥1斤,蔥白1握,胡麻仁1升(研),豉2升(以水2升漬,取汁),蜜1升,上酒2升。 主治:補髓令人健。主治:風勞虛損。
耆婆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二。 組成:酥1斤(煉),生薑1合(切),薤白3握(炙黃),酒2升,白蜜1斤(煉),油1升,椒1合(炒去汗),胡麻仁1升,橙葉1握(炙令黃),豉1斤,糖1升。 主治:大虛冷風,羸弱無顔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