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

SU

  • 英文名稱:butter Butter
  • 別名:酪蘇,酥油,白酥油,馬思哥油,蘇
  • 藥品來源:為牛乳或羊乳經提煉而成的酥油。
  • 道地藥材:西藏, 四川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酥的傳統功效


1. 止渴潤燥

酥,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記載具有顯著的止渴潤燥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潤滑滋養的特性息息相關。多部醫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酥的這一功效。

《隨息居飲食譜》直接點明酥能「潤燥充液,滋陰止渴」,這概括了其主要的功效,說明酥能滋潤乾燥的身體,補充體液,從而緩解口渴。 《本草會編》將酥與酪、醍醐並列,指出它們都具有潤滑的特性,適用於血熱枯燥的體質,這進一步說明酥潤燥的機理在於其潤滑的物理特性,可以滋潤乾燥的組織器官。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指出酥炙的藥物能「取其潤燥」,並能「益精髓,補血脈」,說明酥不僅能潤澤肌膚,更能滋養臟腑,從根本上改善體內津液不足的狀態,達到止渴的目的。而《日華子諸家本草》更直接地指出牛酥「止渴」,並列舉了其他益處,如潤澤毛髮等,進一步佐證了其潤燥止渴的功效。

《本草綱目》則總結了酥的整體功效,認為其能「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並能「止急痛,治諸瘡」,說明酥的滋潤作用不僅限於止渴,還有更廣泛的滋養和修復作用。綜觀以上諸多古籍記載,可見酥在古代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因津液不足而引起的口渴、燥熱等症狀,其潤燥止渴的功效得到了歷代醫家的認可。

2. 益氣血

酥,歷代醫籍對其益氣血的功效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潤燥、滋陰和補益等方面。

《隨息居飲食譜》認為酥能「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飢,養營清熱」,說明酥具有滋潤乾燥、補充體液、滋陰降火等功效,這些都是改善氣血不足症狀的重要途徑。乾燥缺水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酥的潤燥作用則能改善這種情況,從而間接地益氣血。

《本草會編》指出酥、酪、醍醐「性皆潤滑,宜於血熱枯燥之人」,這進一步說明酥的潤滑性質適合血熱乾燥導致氣血不足的患者。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認為酥「潤燥,兼能益精髓,補血脈」,直接點明瞭酥的益精髓、補血脈的功效,這與益氣血的目標直接相關。「滲入骨肉使骨易糜」則暗示其能更好地促進營養吸收,利於氣血生化。

《本草綱目》總結酥的功效為「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其中「和血脈」更是直接指出酥能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 其他典籍如《日華子本草》也提及酥能益心肺,止渴嗽,潤毛髮,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酥滋陰潤燥、補益氣血的功效。 雖各家記載側重點不同,但總體而言,酥作為藥食兩用之品,其益氣血的功效多體現在潤澤臟腑、滋養陰液、改善血液循環等方面,對氣血不足所致的諸多症狀皆有裨益。

3. 養陰清熱

酥,其養陰清熱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油脂,而是兼具滋潤與清熱的特性。其作用機理,可以從多個典籍的記載中窺探一二。

《隨息居飲食譜》指出酥具有「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飢,養營清熱」的功效,這已直接點明其養陰清熱之效,並說明其潤澤作用能充盈體液,從而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 《本草會編》則將酥與酪、醍醐並列,認為它們性質潤滑,適合血熱枯燥之人,此處側重其潤澤的特性,有助於緩解因熱邪導致的乾燥症狀。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闡述了酥的藥用價值,認為酥炙能潤燥,並能「益精髓,補血脈」,從根本上改善陰虛體質。 《日華子諸家本草》也強調牛酥能「益心肺,止渴、嗽,潤毛髮,除肺痿、心熱並吐血」,這些症狀都與陰虛內熱密切相關,說明酥能從多方面調理陰虛火旺的狀態。

《本草綱目》則總結了酥的功效:「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再次肯定其滋陰潤燥的功效,並指出其能改善虛勞,潤澤臟腑和肌膚,使氣血調和。 雖然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千金食治》和《本草拾遺》更多著重於酥的其他功效,例如治療口瘡、風腫等,但這些功效也間接反映了酥的潤燥、清熱本質,為其養陰清熱的功效提供了佐證。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酥的養陰清熱功效多有記載,其潤澤、滋養的特性,能有效改善因陰虛內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體現了中醫藥「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整體觀念。

4. 潤燥

酥,其潤燥功效歷來受到古代醫家重視。從多部醫籍記載來看,酥的潤燥作用體現多個方面,並非單純的滋潤,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生理調節。

《隨息居飲食譜》指出酥具有「潤燥充液,滋陰止渴」的功效,這說明酥能補充體液,緩解乾燥引起的各種不適,例如口渴、皮膚乾燥等。其「耐飢,養營清熱」更進一步說明酥能提供能量,滋養身體,並具有清熱的作用,適合燥熱體質者。

《本草會編》將酥與酪、醍醐相提並論,認為它們都具有潤滑的特性,適合血熱枯燥之人。這說明酥的潤燥作用是通過潤滑,改善體內津液的運行來實現的。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闡述了酥的潤燥機制:「凡一切藥用酥炙者,取其潤燥,兼能益精髓,補血脈,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此處不僅強調了酥的潤燥作用,還指出其能滋補精髓、血脈,並能滲透到骨骼肌肉,促進新陳代謝。

其他醫籍如《名醫別錄》、《千金食治》、《本草拾遺》、《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等,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酥的潤燥及其他功效,例如補益臟腑、澤肌膚、和血脈、治瘡等等,顯示酥的應用範圍廣泛,作用機理也較為複雜,並非單純的潤滑劑,而是具有多重益處的中藥。總體而言,酥的潤燥作用,是通過滋陰、補益、潤滑等多重途徑來實現的,對因燥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5. 活絡止痛

酥,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具有活絡止痛的功效,其機理並非單純止痛,而是透過潤澤、滋養,從根本上改善導致疼痛的體質。

從多部古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梳理出酥的活絡止痛機制。首先,如《本草會編》所述,「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潤滑,宜於血熱枯燥之人」,酥的潤滑性質能舒緩因血脈瘀滯、經絡不通而引起的疼痛。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酥「潤燥,兼能益精髓,補血脈,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說明酥不僅能潤澤乾燥的經絡,還能滋養骨髓,改善血脈循環,從而減輕疼痛。

《千金食治》中提到不同來源的酥,如羊酥、氂牛酥,都有不同的療效,例如「去諸風濕痹,除熱利大便」,這說明酥對因風濕痺證、熱邪等引起的疼痛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本草綱目》則總結了酥的功效:「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止急痛,治諸瘡」,其中「止急痛」明確指出了酥的止痛作用,並強調其作用機制是透過滋養臟腑、和血脈來實現。

綜上所述,酥的活絡止痛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疼痛部位,而是通過其潤澤、滋養、活血的特性,從根本上改善體質,緩解因血脈不通、經絡瘀滯、風濕痺證等引起的疼痛。古代醫家運用酥治療疼痛,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思想。

6. 止癢

酥,其止癢功效並非單獨提及於古代典籍中,而是隱含在其潤燥、滋陰、養血等功效之中。從上述引述的各家本草及醫書來看,酥的止癢作用主要體現在其潤澤肌膚的特性上。

《隨息居飲食譜》提到酥能「潤燥充液」,乾燥缺水是許多皮膚病,包括瘙癢症的病因之一。酥的潤澤作用能改善皮膚乾燥,從根本上緩解瘙癢。 《本草會編》指出酥、酪、醍醐「性皆潤滑,宜於血熱枯燥之人」,說明酥尤其適用於因血熱乾燥引起的皮膚瘙癢。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指出酥能「潤燥...補血脈」,說明酥不僅潤澤肌膚,更能滋養血液,改善因血虛引起的皮膚乾燥和瘙癢。

《本草綱目》則總結了酥的許多功效,「澤肌膚,止急痛,治諸瘡」,其中「澤肌膚」直接點明瞭其潤膚功效,而「治諸瘡」則暗示酥對某些皮膚病,包括伴隨瘙癢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日華子本草》更提到牛酥「潤毛髮」,說明其潤澤作用深入肌膚毛髮,有助於舒緩因乾燥引起的瘙癢。

綜上所述,酥的止癢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潤燥、滋陰、養血、滋潤肌膚等多重功效的綜合體現。古代醫家並未直接闡述酥單獨止癢的療效,但其多項功效間接地支持了其在緩解因乾燥、血熱等原因引起的皮膚瘙癢方面的作用。 需注意,此分析僅基於古代典籍,實際應用需諮詢專業醫師。

7. 生津止渴

酥,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潤燥、滋陰密切相關。

《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酥具有「潤燥充液,滋陰止渴」的功效,說明酥能補充體液,滋養陰氣,從而達到止渴的效果。這與《本草會編》的觀點相符,該書認為酥、酪、醍醐等都具有潤滑的性質,尤其適用於血熱枯燥之人,說明酥的潤澤作用是其止渴功效的基礎。

進一步分析,《神農本草經疏》指出酥炙能「潤燥,兼能益精髓,補血脈」,說明酥不僅能潤澤乾燥的體質,還能滋養精髓和血液,從而間接改善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口渴。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更直接地指出牛酥「止渴」,並列舉了其益心肺、潤毛髮等功效,這些都與滋陰潤燥、改善體液平衡相關。

雖然部分古籍如《名醫別錄》和《千金食治》更側重於酥的其他功效,例如補五臟、利大腸、治口瘡等,但這些功效的實現也離不開其潤澤和滋養的本質。 《本草綱目》則總結了酥的整體功效,包括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等,再次佐證了酥的滋陰潤燥,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機理。 綜上所述,酥的生津止渴功效,並非單純的止渴藥物,而是基於其潤燥滋陰的整體作用,在古代醫家看來,是一種可以從根本上改善體內陰陽平衡的食材藥物。

8. 解毒

酥,其解毒功效並非單一直接的毒素中和,而是透過滋潤、調理臟腑,間接達到改善體內環境,進而減輕毒邪侵襲的效果。 古代醫籍對其解毒作用的描述,多體現在它對某些病症的療效上,這些病症的發生,往往與體內毒邪累積相關。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酥能「養營清熱」,這暗示酥能滋養身體,降低體內熱毒。 《本草會編》指出酥性潤滑,適用於血熱枯燥之人,這說明酥能潤澤乾燥的體質,而乾燥的體質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邪入侵。 《神農本草經疏》則強調酥能「潤燥」,並「益精髓,補血脈」,強健的體質自然更能抵抗毒邪。

《千金食治》更進一步說明不同來源的酥有不同的功效,例如沙中酥和白羊酥能「除胸中客氣」,「利大小腸」,「治口瘡」;而氂牛酥能「除熱利大便」,這些都與體內積滯的毒素排出相關。 《本草拾遺》中,酥與其他膏劑合用,能治療風腫、跌打瘀血,這些情況也常常伴隨著局部組織的損傷和毒素累積。 《日華子本草》和《本草綱目》也指出酥能益肺、止咳、治吐血,這些都與肺熱、肺陰不足等導致的毒邪有關。

綜上所述,酥的解毒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毒素,而是通過滋陰潤燥、補益臟腑、促進排泄等作用,改善人體內環境,增強抵抗力,從而減輕毒邪的侵害,達到間接的解毒效果。 其具體的解毒機制,有待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闡明。

9. 清熱瀉火

酥,其清熱瀉火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部分典籍中提及的附屬功效,需結合其整體性質理解。 多數古代醫籍著重其潤燥、滋陰、補益的特性。

例如,《隨息居飲食譜》指出酥具有「養營清熱」之效,但此處的「清熱」應理解為其潤燥滋陰後,間接減輕因燥熱引起的症狀,而非直接的清瀉熱邪。 《本草會編》則將酥與酪、醍醐並列,認為它們性質潤滑,適用於血熱枯燥之人,其清熱作用也是緩和的潤燥效果。

《日華子諸家本草》中提到牛酥「除心熱並吐血」,這也並非酥的主效,而是針對心熱伴隨的症狀,推測可能是因其潤燥作用,緩解了心火亢盛導致的症狀。 《千金食治》中記載的「除熱利大便」,則更側重於酥對腸胃的潤滑作用,促進排便,從而間接地降低體內熱邪。

總體而言,古代典籍對酥的「清熱瀉火」功效描述較為零散且含糊,多數並非其直接功效,而是其潤燥、滋陰、補益等作用的附帶效果。 其清熱作用並非強效的瀉火之劑,而是更偏向於滋陰潤燥,從而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 需注意,單方使用需謹慎,並應結合個人體質和病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酥的古代典籍


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溶化,15-30g;或入膏、丸。外用:適量,塗摩。

酥的炮製


土法加工者,系將鮮乳汁裝在牛皮口袋內或其他容器內,不斷搖動,使油和乳分開後,取其油脂即成。《綱目》: 仙神隱雲,造(酥)法,以乳入鍋煮二、三沸,傾入盆內,冷定,待面結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鍋內,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乳,以木安板,搗半日,焦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藥,以微火溶化,濾淨用之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虛濕盛滑洩者禁服。

酥相關的方劑


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糖尿病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胃腸出血神經衰弱症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吐血失音蒼白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