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煎

大蒜煎

DA SUA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肝經 15%
脾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0%
大腸經 9%
心經 7%
三焦經 5%
膀胱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煎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大蒜與酥等成分。大蒜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而酥,在此指的是由牛、羊奶製成的酥油,性味甘平,能滋潤臟腑、補虛損,並有助於其他藥物的有效吸收及運行。大蒜煎將大蒜與酥結合,利用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

在大蒜煎中加入酥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為酥本身具有良好的滋潤作用,對於乾燥或虛損型的病症有很好的療效;二是酥能夠作為載體,增強大蒜等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使藥效更加持久且深入。此外,酥的甘味還能緩和大蒜的辛辣之性,使其更適合體質虛弱的人群使用,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確保整體療效更加和諧穩定。因此,大蒜煎中的酥不僅增添了藥膳的口感,更為其藥效的發揮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大蒜煎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症狀或疾病。在這個方劑中,除了主要成分大蒜之外,還加入了牛乳。根據中醫學理論,大蒜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菌、散寒止痛等功效;而牛乳則性平、味甘,能夠滋補肺腎、潤燥止渴。兩者結合使用,可以產生協同作用。

牛乳在大蒜煎中的應用,主要是利用其滋陰潤燥的特性,以緩和大蒜可能帶來的辛辣刺激感,並保護胃黏膜不受損傷。此外,牛乳還有助於提高大蒜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率,增強整體療效。這種組合方式體現了中醫配伍原則中的「相使」與「相佐」思想,即不同藥材之間相互配合,既能增強主藥的功效,又能調和藥性的不足之處,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大蒜煎中加入牛乳的做法,正是這種古老智慧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體現。

中藥方劑「大蒜煎」中包含「蓽茇」的主要原因有二:

  1. 驅寒止痛:蓽茇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大蒜煎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蓽茇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作用,緩解疼痛症狀。
  2. 增強藥效:蓽茇與大蒜共同使用,可增強藥效。大蒜辛溫,具有解毒殺菌、溫陽散寒的功效,與蓽茇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大蒜煎」方劑中包含胡椒,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大蒜性溫,胡椒性熱,兩者合用可溫陽散寒,驅除體內寒邪,適用於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助藥力:胡椒味辛,有開通氣道的作用,可助大蒜溫陽散寒之效,使藥力更為有效地到達病竈。

因此,胡椒在「大蒜煎」中起到溫陽散寒、助藥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大蒜煎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大蒜性寒,若單獨使用易傷陽氣,而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和蒜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2. 增強功效:乾薑具有溫中健脾、散寒止痛之功效,與大蒜合用可增強其解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提升治療效果。

因此,大蒜煎加入乾薑,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大蒜煎」中包含「阿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阿魏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可輔助大蒜溫中散寒,並協同理氣止痛,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2. 消積化滯、殺蟲止癢: 阿魏還具有消積化滯、殺蟲止癢的功效,可與大蒜相互配合,增強驅除寒濕、消食化積的效果,對於寒濕凝滯、食積不化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大蒜煎」方劑中加入水菖蒲,主要是為了其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其揮發油成分具有芳香開竅之效,能提振精神,醒腦開竅,對於神志昏迷、痰迷心竅者有幫助。同時,水菖蒲亦具化濕止嘔之效,能解暑濕、止嘔逆,對於因濕邪困脾、胃氣不和而致嘔吐者有所裨益。因此,在「大蒜煎」中加入水菖蒲,可增強方劑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蒜煎」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大蒜煎可能針對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木香可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與大蒜配合,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消化。

2. 燥濕化痰:木香兼具燥濕化痰的功效。若大蒜煎用於治療痰濕阻滯、胸悶氣喘等症狀,木香可以燥濕化痰,配合大蒜消積化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蒜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以「一切冷氣」為核心,針對因寒邪、痰濕、氣滯導致的病症,具體可分為以下四類:

  1. 寒凝積聚:如疝瘕(寒性腹內結塊)、冷癖(寒冷所致的痞塊)、痰飲(水液代謝異常停聚)。
  2. 氣機阻滯:心腹脹滿、氣息痞塞(胸悶氣窒),屬寒濕或氣滯之證。
  3. 風寒痹阻:刺風(遊走性疼痛)、偏風(半身不遂)、腰膝冷痛,皆因寒邪侵襲經絡或陽虛不溫。
  4. 上逆痰咳:上氣咳嗽,由寒痰壅肺或肺氣上逆所致。

總結而言,此方以溫通散寒、化痰祛濕、行氣活血為主要方向,適用於陰寒體質或寒實夾雜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君藥:大蒜

  • 大蒜辛溫,具強烈溫通之性,《本草綱目》載其能「通五臟,達諸竅,祛寒濕,辟邪惡」。
  • 方中重用六斤四兩,經煎煮濃縮後取其「辛烈走竄」之效,直驅內外寒邪,尤善破冷積、散結氣。

(二)臣藥:溫中助陽

  1. 酥、牛乳
    • 甘潤補虛,緩和大蒜燥烈之性,兼滋陰潤燥以防溫藥傷津。
  2. 蓽茇、胡椒、乾薑
    • 三者皆辛熱之品,助大蒜溫中散寒,針對「冷氣」「心腹脹滿」等中焦虛寒證。

(三)佐藥:行氣化滯

  1. 阿魏、木香
    • 阿魏善消積化癥,破「疝瘕積聚」;木香行氣止痛,解「痞塞」。
  2. 戎鹽、石菖蒲
    • 戎鹽軟堅散結,石菖蒲化痰開竅,協治「痰飲」「風癲」。

(四)使藥:調和緩峻

  • 石蜜、乾蒲桃:甘緩補益,調和諸藥辛燥之性,兼顧正氣。

(五)煎法與服法特點

  • 以銅器微火慢煎,使藥性醇厚;酒送服增強溫通藥力。
  • 劑量漸增(1兩→6兩),反映「漸消緩攻」思路,避免過烈傷正。

三、方劑配伍特色

  1. 溫通為主,佐以潤養:大蒜、辛熱藥配伍酥、蜜,剛柔相濟。
  2. 標本兼顧:既散寒破積(治標),又透過牛乳、石蜜顧護脾胃(治本)。
  3. 多途徑祛邪
    • 行氣(木香、胡椒)→解脹滿;
    • 化痰(菖蒲、阿魏)→消痰飲;
    • 散寒(乾薑、大蒜)→除冷痹。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適用於寒、痰、瘀互結之頑固病症,然藥性偏燥烈,需辨明寒熱虛實而用。

傳統服藥法


蒜6斤4兩(去皮,切,水4升,煮取1升,去滓),酥1升(納蒜汁中),牛乳2升,蓽茇3兩,胡椒3兩,乾薑3兩,石蜜阿魏2兩,戎鹽2兩,石上菖蒲1兩,木香1兩,乾蒲桃4兩。
上為末。
合納蒜汁、牛乳中,以銅器微火煎取1鬥。每次1兩,空腹以酒和服;5日以上,稍加至3兩;20日覺四體安和,更加至6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幼兒蟯蟲症咳血肺氣腫咳嗽氣喘半身不遂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二尖瓣狹窄腰痛多痰睪丸疼痛腫脹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煎,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蒜6斤4兩(去皮,切,水4升,煮取1升,去滓),酥1升(納蒜汁中),牛乳2升,蓽茇3兩,胡椒3兩,乾薑3兩,石蜜2兩,阿魏2兩,戎鹽2兩,石上菖蒲1兩,木香1兩,乾蒲桃4兩。 主治:一切冷氣,疝瘕積聚,冷癖痰飲,心腹脹滿,上氣咳嗽,刺風,風癲,偏風,半身不隨,腰疼膝冷,氣息痞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