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氣丹

WU Q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18%
脾經 18%
心經 9%
心包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氣丹中包含山藥,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潤肺、固腎健脾的功效。五氣丹多用於氣虛、脾虛、腎虛等症,而山藥恰好能補益脾腎之氣,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二、 滋陰潤燥: 山藥富含黏液蛋白,有滋陰潤燥的作用。五氣丹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津液不足等症,山藥可滋陰潤肺,緩解肺燥,促進津液生成,緩解燥咳等症狀。

對於[五氣丹]中的牛乳成分,牛乳性味甘寒,具有滋陰潤燥、補肺止咳的功效,適用於治療乾咳、便秘等症狀。該方加入牛乳旨在增強滋陰潤燥的作用。

對於[五氣丹]中的酥成分,酥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滋陰潤燥、補肺止咳的功效,適用於治療乾咳、便秘等症狀。該方加入酥旨在增強滋陰潤燥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氣丹」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關於「五氣丹」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外科疔瘡腫毒初起:

  • 《外科大成》、《外科正宗》、《瘍科捷徑》、《春腳集》等醫書皆指出,「五氣丹」適用於「腦疽、發背、諸般疔腫」的初期階段,尤其當患者出現「寒熱交作、筋骨疼痛、有似傷風、噁心嘔吐」等症狀,但尚未化膿時。這表明「五氣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夠在疔瘡腫毒初期,抑制其發展,防止化膿。

2. 治療項疽:

  • 《外科大成》中提到,項疽(生於頸項的瘡瘍,俗稱對口)初起時,若脈洪數有力,可選用「梅花五氣丹」等方劑治療,並可配合隔蒜灸。此處說明「五氣丹」對於項疽初期之紅腫熱痛有療效。

3. 治療脾虛嘔吐:

  • 《折肱漫錄》中,黃承昊提到內人因「脾有冷痰,時患嘔吐不止」,服用聶溯元「五氣丹」數丸後痊癒。文中還提及自身因「脾不和,不時溏瀉」,服用其他藥物無效,後服「五氣丹」後脾氣頓佳。這些案例顯示,「五氣丹」有溫補脾胃、祛寒化痰、止嘔止瀉之效,適用於脾虛引起的嘔吐、泄瀉等症。

4. 丹田氣怯:

  • 《折肱漫錄》中,黃承昊指出自己曾因丹田氣怯,不能言語,服用「五氣丹」後,氣充能言,說明「五氣丹」具有補氣之功,對於氣虛所致的言語無力有治療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分析以上內容,可見「五氣丹」的治療原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方中含有輕粉、雄黃等成分,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能夠治療疔瘡腫毒初期之紅腫熱痛。
  • 活血化瘀,止痛消炎: 乳香、沒藥、血竭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作用,可緩解疔瘡腫痛和筋骨疼痛。
  • 溫補脾胃,祛寒化痰: 從《折肱漫錄》的描述中可見,此方對於脾虛引起的嘔吐、泄瀉有效,推測其可能含有溫補脾胃的成分,能祛除脾胃之寒邪,化解痰濕,恢復脾胃之功能。
  • 補氣益陽,強健體魄: 黃承昊之案例顯示,此方亦有補氣之效,對於氣虛無力有治療作用。

總結:

綜觀以上古籍內容,「五氣丹」並非單純的外科用藥,其作用範圍涵蓋外科疔瘡腫毒、脾胃虛弱之嘔吐泄瀉、以及氣虛體弱等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補脾胃、補氣益陽等方面。

傳統服藥法


陰煉秋石8兩,紅鉛4兩(如無,以頭生男胞4具代之),人乳粉4兩(人乳拌山藥灑之),牛乳粉4兩,酥油4兩。
接補真元,填實真氣。
上為末,絹裹糯米水浸一夜,蒸飯,以藥包安米中,飯熟為度,棗肉和鹿膠酒化為丸。
分作360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氣丹具有補益脾胃、益氣補虛的功效,但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狀。

相同名稱方劑


五氣丹,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陰煉秋石8兩,紅鉛4兩(如無,以頭生男胞4具代之),人乳粉4兩(人乳拌山藥灑之),牛乳粉4兩,酥油4兩。 主治:接補真元,填實真氣。主治:虛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