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門冬膏以天門冬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 藥性相符: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養陰降火之功效。天門冬膏作為滋陰潤燥之劑,天門冬的藥性與膏方性質相符,可起到滋陰補虛的作用。
- 功效互補: 天門冬膏中常加入麥冬、百合等藥材,共同起到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效果。天門冬作為主要藥材,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加強了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治療的效果。
天門冬膏方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藥性互補: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而麥門冬性微寒,味甘,入心、肺、胃經,亦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兩者藥性相近,功效互補,能增強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效果,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陰虛津虧所致的症狀。
二、藥物配伍: 天門冬膏方中,天門冬為君藥,主治肺陰不足,而麥門冬為臣藥,輔助滋陰潤肺,同時還可養胃生津,促進天門冬的藥效發揮。兩者相配,相輔相成,能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天門冬膏中加入款冬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功效。天門冬膏以滋陰潤肺為主,加入款冬花可以加強其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於肺虛燥咳、痰少咽燥等症。
- 相輔相成: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善於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款冬花性溫,與天門冬寒性相配,可調和藥性,避免單用天門冬過寒傷胃。此外,款冬花可以提升天門冬的止咳化痰作用,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
天門冬膏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天門冬膏本身以滋陰潤肺爲主,加入川貝母可以增強其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效果,適用於肺燥咳嗽、乾咳少痰等症。
2. 協同作用: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川貝母的清熱化痰作用可以更好地配合天門冬的滋陰潤肺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天門冬膏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肺虛咳喘、久咳不止等症狀的效果。
紫菀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與天門冬、麥冬等滋陰潤肺的藥物共同作用,可緩解肺陰不足導致的乾咳、少痰、咽乾等症狀。同時,紫菀也能化解痰液,促進痰液排出,進一步改善咳喘症狀。
天門冬膏中加入白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化痰,利水消腫:白前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天門冬膏以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白前可協同其宣肺化痰之功,對於痰濕壅肺、咳嗽喘息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 配伍增效:白前與天門冬、麥冬等藥物配伍,可起到增效作用。白前宣肺化痰,有利於促進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增強整體藥效。
天門冬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天門冬性寒,味甘,善於滋陰潤肺,但其滋陰之力偏於清潤,而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滋陰之力更強,能更有效地滋養陰液,潤燥止渴,與天門冬相輔相成,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兼具清熱涼血之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而天門冬膏本身也具有一定清熱作用,加入生地黃可更有效地清熱涼血,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乾舌燥、血熱妄行等症。
天門冬膏中添加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天門冬膏本身滋陰潤肺,與杏仁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緩解肺燥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
- 清熱解毒: 杏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病症。天門冬膏中加入杏仁,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作用,促進肺部排毒,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天門冬膏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滋潤效果: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燥止渴、滋陰補虛的功效,能與天門冬、麥冬等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使膏方更易於服用,且能更有效地潤澤咽喉,緩解乾咳、口燥等症狀。
- 提高藥效穩定性: 蜂蜜具有黏稠性,可以更好地將藥材有效成分凝聚在一起,使其不易揮發散失,更穩定地保留藥效,提高方劑的療效。同時,蜂蜜的加入也使藥膏更易於保存,延長其藥效。
天門冬膏方中包含「酥」的主要原因為:
- 增潤滑性,提升藥效: 「酥」通常指豬油或牛油,具有潤滑性,有助於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溶解、滲透,提升藥效。天門冬膏多用於滋陰潤燥,而「酥」的潤滑作用可以加強此功效。
- 改善口感,提高服藥性: 天門冬膏本身口感偏苦,加入「酥」可以中和苦味,改善口感,提高患者服藥的意願。
總之,「酥」的加入除了有助於藥效的提升外,更能改善口感,提高患者的服藥意願,因此成為天門冬膏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天門冬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天門冬膏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滋陰潤燥,補肺止咳:
多部文獻皆指出天門冬膏能「潤肺」、「補肺」,對於肺陰虧虛、肺燥所致的咳嗽、痰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本草綱目》記載其「療咳嗽失血」,《醫學正傳》亦載其治「肺痿咳膿血證」。此外,《太平聖惠方》更直接指出其治「咳嗽,肺臟壅熱,咽喉閉塞,不得睡?」,可見其針對肺熱引起的咳嗽有明顯效果。李時珍亦提到其能「潤五臟」,表明其滋潤作用不僅限於肺部,對於全身的乾燥狀況皆有幫助。
2. 去積聚風痰,輕身益氣:
《飲膳正要》、《本草綱目》及《喻選古方試驗》皆強調天門冬膏具有「去積聚風痰」的作用,說明其有化痰、清理呼吸道積滯的功效。同時,文獻中亦屢次提及「輕身益氣」,顯示其能增強體力,改善因虛弱導致的疲勞感。
3. 養陰生津,改善皮膚乾燥:
天門冬膏具備顯著的滋陰潤燥特性,對於血虛肺燥所導致的「皮膚折裂」及「手足爪甲枯,搔之屑起,血出痛楚」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醫方集宜》記載其「治肺燥有痰咳血及皮膚乾燥」,《雜病源流犀燭》也指出其能「養血以澤膚」。
4. 治療小兒傷燥潮熱:
《兒科萃精》中提到古法主以天門冬膏治療「小兒傷燥潮熱,日輕夜重」,說明其對於小兒陰虛火旺、乾燥發熱等症狀亦有療效。
5. 其他功效:
- 殺蟲解毒:《本草綱目》及《喻選古方試驗》提及天門冬膏能「殺三蟲伏屍,除瘟疫」,反映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 養生延年: 《養生類要》中記載王子服此膏連生三十二子,壽年百歲,可見其具有滋補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
- 改善因乾燥引起的諸症: 《醫學入門》記載其可改善因乾燥引起的「皴勁渴秘」,《雜病源流犀燭》亦提到其可改善因燥引起的「腸胃枯燥,大更秘結」,可見其對全身各部位因乾燥引起的症狀皆有助益。
治療原理分析:
天門冬膏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理論中「滋陰潤燥」的觀點。天門冬性甘苦寒,歸肺、腎經,能滋養肺腎之陰,而肺主氣,腎主水,二者陰液充足則可化生津液,濡養全身。古籍中,天門冬常與生地黃、蜂蜜等藥材合用,以增強滋陰潤燥之效。
肺燥則易生痰,天門冬的潤肺功效有助於清肺化痰,對於因肺燥引起的咳嗽有止咳之效。此外,由於肺主皮毛,肺陰不足,皮膚便會失於濡養而乾燥,天門冬膏的滋潤作用可改善皮膚乾燥皴裂的症狀。
總結而言,天門冬膏主要針對陰液虧虛、燥邪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潤肺止咳、滋陰養液、生津止渴、潤澤皮膚等功效。其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可治療肺部疾病,亦可改善由陰液不足所致的全身性乾燥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2兩(去心),麥門冬2兩(去心),款冬花1兩,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1兩(去苗土),白前1兩,生地黃汁5合,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研如膏),白蜜5合,酥2兩。
天門冬等6味銼細,以水5大盞,煎至1大盞,去滓,納地黃汁、杏仁膏、酥、蜜等於銀鍋中,以慢火煎成膏,盛於不津器中。每日夜5-7度,含1茶匙,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滋陰潤肺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門冬膏, 出處:《飲膳正要》卷二。 組成:天門冬不以多少(去皮,去根須,洗淨)。 主治:輕身,益氣,令人不饑,延年不老,補肺潤五臟。主治:積聚,風痰,癩疾,三蟲,伏屍,瘟疫;血虛肺燥,皮膚折裂,及肺痿咳膿血。
天門冬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天門冬2兩(去心),麥門冬2兩(去心),款冬花1兩,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1兩(去苗土),白前1兩,生地黃汁5合,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研如膏),白蜜5合,酥2兩。 主治:咳嗽,肺臟壅熱,咽喉閉塞,不得睡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