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桑白皮煎以「桑白皮」為主要藥材,其原因主要在於:
- 清肺止咳功效: 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胸悶氣促等症狀。
- 利水消腫作用: 桑白皮亦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桑白皮煎以桑白皮為主要藥材,充分發揮其清肺止咳、利水消腫的藥效,用於治療相關病症。
桑白皮煎中包含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緩解桑白皮的燥性: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降氣止咳,但其寒涼之性可能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可以緩解桑白皮的燥性,保護脾胃,避免其寒涼之性過度傷害脾胃。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芍與桑白皮搭配,可以形成「寒涼相濟」的功效,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燥,更能有效地止咳化痰,改善呼吸道炎症。
桑白皮煎方中加入款冬花,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 協同止咳化痰: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但單用容易傷胃氣。款冬花性溫,能溫肺化痰,同時兼具補肺氣之效。兩者配合,既能清熱化痰,又能溫肺止咳,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二、 緩解肺氣虛弱:長期咳嗽導致肺氣虛弱,易感風寒。款冬花入肺經,有補肺氣之效,可助桑白皮清熱化痰之餘,同時補益肺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反覆發作。
桑白皮煎方中加入茯苓,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協同桑白皮清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止咳化痰,但單用容易傷脾胃。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健脾利濕,並有滲濕利水之效,可緩解桑白皮的寒性,避免傷脾,同時增強其清肺止咳的功效。
- 利水消腫,促進藥物代謝:桑白皮煎治療的病症多伴有水腫或痰飲,茯苓利水消腫,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並促進藥物代謝,提高藥效。
桑白皮煎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潤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止咳,但較燥烈。川貝母性微寒,能潤肺止咳,且能清熱化痰。兩者配伍,一寒一微寒,相輔相成,既能清肺熱,又能潤肺止咳,且能緩解桑白皮的燥烈之性。
- 宣肺化痰:川貝母能宣肺化痰,促進痰液排出。桑白皮則能清熱解毒,抑制痰液的生成。兩者合用,能有效宣肺化痰,使肺氣通暢,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桑白皮煎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止咳化痰。麥門冬性寒,亦有潤肺生津、清熱除煩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潤肺止咳之效,適用於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等症。
- 滋陰降火: 桑白皮雖能清熱,但亦易傷陰。麥門冬滋陰養肺,可防止桑白皮過於寒涼,損傷陰液,維持機體陰陽平衡。同時,麥門冬亦可清心除煩,緩解因肺熱所致的煩躁不安。
桑白皮煎方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利水消腫,但其偏於降氣,容易導致脾胃虛寒。杏仁性溫,入肺經,可溫肺化痰,緩解桑白皮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也加強了潤肺止咳的效果。
此外,杏仁還有宣肺降氣之功,能配合桑白皮更好地疏散肺氣,達到止咳平喘的功效。因此,杏仁的加入,既能協調桑白皮的寒性,又能增強其止咳平喘的效果,使方劑效力更佳。
桑白皮煎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降氣止咳。升麻性微寒,具有升散風熱、宣肺利咽之效。兩藥合用,可更好地疏散肺經風熱,宣通肺氣,利咽止咳,適用於風熱犯肺,咳嗽痰粘,咽喉腫痛等症。
二、引藥上行,達病所居:升麻性輕揚,善於引藥上行,可將桑白皮的清熱解毒之效引至肺部,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病症。
桑白皮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降氣止咳;生地黃則性寒涼,以滋陰降火為主,二者相合,可有效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適用於熱邪犯肺、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咯血、口渴等症。
- 緩解燥熱之氣,避免傷陰:桑白皮雖能清熱化痰,但寒涼之性過於強勁,容易傷及陰氣。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桑白皮的燥熱之氣,避免過於寒涼傷及肺陰,達到清熱化痰而不傷陰的功效。
總之,桑白皮煎中加入生地黃,不僅能加強清熱涼血的效果,更能保護肺陰,使治療更為安全有效。
桑白皮煎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桑白皮煎主要針對肺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而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能與桑白皮等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肺熱,改善咳嗽痰多。
- 降氣止咳:黃芩入肺經,能降氣止咳,與桑白皮、杏仁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抑制咳嗽反射,減輕咳嗽頻率和強度,達到止咳的效果。
總而言之,黃芩在桑白皮煎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降氣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增強療效。
桑白皮煎方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止咳嗽,但其性偏燥,容易傷津。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肺止咳、滋陰生津的作用,可緩解桑白皮的燥性,增強其潤肺止咳之效。
- 調和藥性: 桑白皮煎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苦寒或辛燥之性,加入蜂蜜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柔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蜂蜜亦可使藥液口感更佳,方便患者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白皮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咳經年不癒,氣喘欲絕,傷肺見血」,專治以下證候:
- 久咳傷肺:咳嗽經年累月不癒,肺氣耗損,肺陰受損,甚則氣喘欲絕。
- 肺熱痰瘀:肺絡受損而見咳血,或痰中帶血,屬肺熱燥傷或虛火灼絡。
- 氣逆喘息:肺氣上逆,喘息急促,兼見痰黏難咯,或胸悶氣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結構與配伍
清熱瀉肺:
- 桑白皮(桑根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針對肺熱氣逆。
- 黃芩:清上焦肺熱,燥濕止血。
- 李根白皮:清肝肺鬱熱,協同降氣止咳。
潤肺止咳:
- 麥門冬、地黃汁:養陰潤肺,滋腎水以制肺火,治陰虛燥咳。
- 蜂蜜:潤燥解毒,緩和藥性。
- 杏仁:降氣止咳,潤腸通便,助肺氣肅降。
化痰散結:
- 貝母、款冬花:化痰止咳,款冬花偏溫潤,貝母清熱散結,治久咳痰黏。
- 淡竹青皮(竹茹):清化熱痰,止嘔除煩。
補肺益氣:
- 白狗肺(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補形,補肺氣而定喘,古代用於肺虛久咳。
- 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培土生金,固護中焦。
調和氣機:
- 升麻:升清陽,防降氣過度,調暢肺氣升降。
- 芍藥:斂陰和血,緩解氣逆痙咳。
(二)治療原理
此方以「瀉肺清熱、潤燥化痰、補肺降氣」為主軸,針對久咳肺傷的複雜病機:
標本兼治:
- 治標:桑白皮、黃芩清瀉肺熱;杏仁、貝母降氣化痰,急治咳喘。
- 治本:地黃汁、麥冬滋陰潤肺;白狗肺、茯苓補益肺脾,修復耗損。
動靜結合:
- 動藥(杏仁、升麻)調氣機升降,防滋膩壅滯;
- 靜藥(蜂蜜、地黃)濡養肺絡,緩解燥咳。
氣血同調:
- 芍藥、地黃和血止血,治咳傷肺絡;
- 升麻、杏仁宣降肺氣,恢復呼吸節律。
三、總結
桑白皮煎為治療「肺熱陰傷、久咳氣喘」之複方,結合清瀉、潤養、補益三法,層次分明,尤其適用於肺氣虛損兼見熱痰膠結之證,體現古代方劑攻補兼施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桑根皮(東引者)5合,白狗肺1具,甘草12分,茯苓12分,芍藥12分,升麻12分,貝母12分,杏仁(炒)10分,李根白皮4分,淡竹青皮8分,款冬花6分,麥門冬6分,蜜1升,地黃汁1升,黃芩11分。
上以水1鬥,煮取3升,去滓,下杏膏、地黃汁、蜜,微火煎,不住手攪,至2升3合,綿濾。2-3歲兒,每服1合,溫服,日、夜各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但陰虛肺燥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白皮煎,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二。 組成:桑白皮(切)5合,白羊肺1具(切),芍藥10分,款冬花6分,茯苓12分,貝母12分,麥門冬6分,杏仁6分(去皮尖,熬爲膏),升麻12分,生地黃汁1升,黃芩12分,蜜1升。 主治:咳經年不癒,氣喘欲絕,傷肺見血。
桑白皮煎,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六。 組成:桑根皮(東引者)5合,白狗肺1具,甘草12分,茯苓12分,芍藥12分,升麻12分,貝母12分,杏仁(炒)10分,李根白皮4分,淡竹青皮8分,款冬花6分,麥門冬6分,蜜1升,地黃汁1升,黃芩11分。 主治:小兒咳嗽,經久不癒,一嗽氣絕;及傷肺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