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飲

QING HUA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心經 20%
肝經 16%
胃經 12%
腎經 12%
脾經 7%
膽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清化飲方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滋陰潤燥: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清化飲主治燥熱傷肺,肺津不足,症狀包括咳嗽、咯痰粘稠、口乾咽燥、心煩失眠等。麥門冬可以滋陰潤肺,化解肺燥熱,並緩解心煩失眠。

二、養陰生津: 麥門冬可以養陰生津,潤燥止渴。清化飲方中常配合其他清熱生津藥物,例如石斛、生地黃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改善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幹癢等症狀。

清化飲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燥熱症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斂陰止汗。清化飲主治熱毒蘊結,導致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白芍可緩解燥熱,滋陰潤燥,輔助清熱解毒。
  2. 調和藥性:清化飲中多用寒涼藥物,白芍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起到中和作用。同時,白芍還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清化飲」方劑中包含石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生津益胃: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經,具有滋陰生津、養胃生津之功效。對於因熱邪耗傷津液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石斛能有效緩解。

2. 清熱解毒: 石斛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石斛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清化飲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在清化飲中,牡丹皮可針對熱毒蘊結於血分所致的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齒齦腫痛、面部潮紅、舌紅苔黃等,起到清熱涼血的作用。同時,牡丹皮亦可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例如血瘀所致的胸悶、腹痛、經行不暢等。因此,牡丹皮在清化飲中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清化飲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清化飲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痰濕阻肺之症,茯苓可協助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濕氣排出,有助於痰濕的化解。
  2. 健脾和胃: 茯苓亦具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對於濕熱內蘊導致的脾胃失調,茯苓能起到調理作用,使藥效更佳。

清化飲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基於其 清熱燥濕 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止咳化痰、涼血解毒的功效。清化飲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疾病,如濕熱泄瀉、黃疸、濕疹等。

黃芩在清化飲中,可以 清熱瀉火,去除體內熱毒,同時也能 燥濕止瀉,消除濕熱所致的腹瀉。其 涼血解毒 的功效也能幫助治療濕熱所引起的皮膚病變。

清化飲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清化飲方劑主治熱毒壅盛,血分有熱,故以生地黃清熱涼血,降火解毒。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熱毒傷陰所致的口渴、咽痛等症狀。清化飲方劑中加入生地黃,有助於滋陰生津,平衡燥熱,使清熱解毒的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化飲》主治功效分析

《清化飲》出自明代醫家龔廷賢的《萬病回春》,由麥門冬、白芍、石斛、牡丹皮、茯苓、黃芩、生地黃組成,主治濕熱上蒸,津液溶溢而下,導致鼻流臭涕之症。綜合分析歷代醫學典籍的記載,《清化飲》的應用範圍不僅限於鼻病,更能廣泛治療各種因陰虛血熱所致的病症。

一、 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 血熱妄行之證: 《成方切用》和《虛損啟微》均指出本方可治「產後因火發熱」及「血熱妄行,陰虧,諸火不清」。產後血虛,易生內熱,熱擾血分則血行失常,可見發熱、出血等症狀。《清化飲》以生地黃、牡丹皮清熱涼血,白芍、麥門冬養陰生津,可使血熱得清,血行歸於正常。
  • 陰虛內熱之證: 《虛損啟微》更進一步指出本方適用於「陰虛而兼微火」者。陰虛則生內熱,可見骨蒸盜汗、口燥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方中石斛、麥門冬、生地黃滋陰生津,黃芩清熱瀉火,茯苓健脾滲濕,使陰液得充,虛火得降。

二、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 肝鬱化火之證: 《竹林女科證治》提到婦人因「勞役或怒氣」導致「熱入血室」,出現經期紊亂、晝安夜擾、甚至譫語等症狀。此乃肝鬱化火,擾動血分所致。方中白芍養血柔肝,可緩解肝鬱;牡丹皮清熱涼血,可瀉肝火;諸藥合用,可使肝氣調達,氣血和暢。

三、 治療原理:

《清化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針對陰虛血熱的病機,採用清熱、涼血、滋陰、養血之法,使陰液得充,血熱得清,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清熱瀉火: 方中黃芩、牡丹皮清熱瀉火,可清除血分及臟腑之熱。
  • 涼血止血: 生地黃、牡丹皮涼血止血,可制止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
  • 滋陰生津: 麥門冬、石斛、生地黃滋陰生津,可補充陰液,緩解陰虛內熱之症。
  • 養血柔肝: 白芍養血柔肝,可緩解肝鬱,調和氣血。
  • 健脾滲濕: 茯苓健脾滲濕,可防止濕熱內蘊,並有助於滋陰藥物的吸收。

四、 臨牀應用拓展:

從歷代醫學典籍的記載可見,《清化飲》的臨牀應用十分廣泛:

  • 婦科疾病: 產後發熱、經期紊亂、血熱崩漏等。
  • 內科疾病: 虛勞發熱、骨蒸盜汗、消渴、失眠、吐衄等。
  • 五官科疾病: 鼻淵、耳鳴耳聾等。

此外,臨牀上可根據具體病情,靈活加減藥物,以增強療效。例如:骨蒸多汗者可加地骨皮;熱甚而渴者可加石膏;兼外邪發熱者可加柴胡。

總而言之,《清化飲》是一首療效顯著、應用廣泛的方劑,對於治療陰虛血熱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重要的臨牀價值。

傳統服藥法


芍藥2錢,麥冬2錢,丹皮2-3錢,茯苓2-3錢,黃芩2-3錢,生地2-3錢,石斛1錢。
如覺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1錢半;熱甚而渴或頭痛者,加石膏1、2、3錢;下熱便澀者,加木通1-2錢,或黃柏、梔子皆可隨症用之;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1-2錢。
上以水1鐘半,煎至7分,食遠溫服。

相關疾病


月經提前到來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黃痰,黃鼻涕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清化飲,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芍藥2錢,麥冬2錢,丹皮2-3錢,茯苓2-3錢,黃芩2-3錢,生地2-3錢,石斛1錢。 主治:婦人産後,因火發熱,及血熱妄行,陰虧諸火不清等證。噎膈,因酒而得者。

清化飲, 出處:《會約》卷六。 組成:白芍2錢,麥冬2錢,丹皮2-3錢,茯苓2-3錢,黃芩2-3錢,生地2-3錢,白蒺藜3-5錢,石斛1錢,蒼耳2-3錢(炒)。 主治:濕熱上蒸,津液溶溢而下,離經腐散,致鼻流臭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