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竹葉黃芩湯方中使用淡竹葉,主要是基於其清熱利尿、除煩解暑的功效。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胃經,能清熱解暑,利尿除煩。
此方以黃芩為君藥,清熱瀉火,但苦寒性偏燥,易傷胃氣。淡竹葉則能佐以清熱利尿,又能和中解暑,使方藥寒涼而不燥,更能協調黃芩的藥性,達到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效。
竹葉黃芩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效。竹葉黃芩湯主治熱病煩躁、心煩口渴、神昏譫語等症,而黃芩可有效清泄心火、肺火,達到解熱退燒、清心寧神之效。
- 止咳化痰: 黃芩具有一定止咳化痰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邪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竹葉黃芩湯中加入黃芩,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咳化痰效果。
竹葉黃芩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健脾寧心: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黃芩清熱瀉火,可引起脾胃虛寒,茯苓可健脾益氣,緩解黃芩寒性對脾胃的影響,同時,茯苓寧心安神,可緩解黃芩可能引起的煩躁不安。
2. 協同清熱解毒: 茯苓利水滲濕,可協助黃芩清熱解毒,將體內熱毒排出體外,進一步提升藥效。
綜上所述,茯苓在竹葉黃芩湯中起到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協同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方劑功效更完善,更適合臨牀應用。
竹葉黃芩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個原因:
- 和中降逆: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方中黃芩、竹葉清熱瀉火,容易傷及脾胃,生薑可以緩解其寒涼之性,防止藥物損傷脾胃,並能促進藥物下行,使藥效直達病所。
- 調和藥性:生薑可以調節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使其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同時,生薑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竹葉黃芩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之效。與竹葉、黃芩等清熱瀉火之藥材配合,可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滋陰潤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津液不足,口乾咽燥等症狀。
- 養陰清肺:本方主要針對熱邪犯肺所致的咳嗽、痰黃、胸悶等症,麥門冬可滋陰養肺,清熱降火,輔助黃芩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清肺止咳的效果。
竹葉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黃芩性寒,竹葉性涼,甘草性甘溫,加入甘草可緩解藥性偏寒,避免傷脾胃。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等功效,與黃芩、竹葉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的療效,使藥力更加和緩持久。
竹葉黃芩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竹葉黃芩湯主治熱病,常伴有便祕、腹脹等症狀,大黃可清熱解毒,通利二便,解除腸道積熱,使症狀緩解。
- 引藥下行: 大黃性猛烈,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竹葉黃芩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竹葉等,主要作用於上焦,而大黃則能引導藥物下達腸道,使藥效更為全面。
竹葉黃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傷陰: 竹葉黃芩湯以清熱解毒爲主,但其藥性偏寒涼,易傷陰津。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能緩解黃芩等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寒傷陰。
- 和解藥性: 方中黃芩性苦寒,寒涼之性易傷脾胃,而白芍性微寒,能緩解黃芩的寒性,協調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同時,白芍能緩解黃芩的燥性,避免其燥熱傷肺。
竹葉黃芩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 清熱涼血 和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竹葉黃芩湯主治熱邪上炎,心肺燥熱,症見口渴咽乾、心煩不眠、小便赤澀等。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火解毒,緩解熱證,同時滋陰潤燥,緩解燥熱導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使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竹葉黃芩湯」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緩中止痛、養血柔肝、瀉火除煩、清熱涼血等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大腸、胃經,具有瀉火、清熱、通便、活血化瘀、涼血清熱、瀉下攻積、消炎、解毒、止血、補血、行血、活血等功效。
淡竹葉:性寒,味甘,歸心、小腸、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化痰止咳、健脾益氣、安神、補益心脾、寧心安神、益氣補中、健脾、止瀉、利尿、養心安神、補益氣血、強筋健骨、祛風除濕、寧心安神、補益心脾、除煩解暑、利尿通淋、安神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黃芩:性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苦、甘,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滋陰、清熱燥濕、涼血止血、滋陰降火、補益氣血、益氣補血等功效。
主治功效:
精神十分疲倦,實熱之證,眼睛視力模糊,牙齒燻黑,頭髮脫落,身體虛弱,四肢疼痛,全身發熱。
傳統服藥法
竹葉(切)3升,黃芩3兩,茯苓3兩,生薑6兩,麥門冬(去心)3兩,甘草3兩(炙),大黃2兩,芍藥4兩,生地黃(切)1升。
上切。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為3服。
忌鮓物、海藻、菘菜、蕪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葉黃芩湯,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竹葉(切)3升,黃芩3兩,茯苓3兩,生薑6兩,麥門冬(去心)3兩,甘草3兩(炙),大黃2兩,芍藥4兩,生地黃(切)1升。 主治:精極實熱,眼視無明,齒焦發落,形衰體痛,通身虛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