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麨方

DA DOU CHAO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17%
大腸經 17%
肝經 15%
胃經 15%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麨方」中加入「大豆黃捲」的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脾益氣: 大豆黃捲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和中消食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2. 清熱解毒: 大豆黃捲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在「大豆麨方」中加入「大豆黃捲」,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補脾益氣之效,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

大豆麨方中的「酥」指的是「酥油」,而非「酥脆」之意。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滋潤潤燥:酥油性潤滑,可滋潤腸道,改善腸燥便祕,有助於大豆麨更易消化吸收。
  2. 增香滑潤:酥油具有獨特的香味,可增加藥方口感,使其更容易入口,亦能潤滑藥物,使之更易於服用。

總之,酥油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藥物效力的發揮,更能提升口感,提高患者服藥的意願。

主治功效


大豆麨方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古文內容,《聖濟總錄》記載大豆麨方主治以下症狀:

  • 諸風濕痹: 各種因風邪、濕邪侵襲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 筋攣膝痛: 筋脈拘攣,膝關節疼痛。
  • 胃中積熱: 胃部積聚熱邪,表現為口渴、口苦、胃脘灼熱等症狀。
  • 口瘡煩悶: 口腔潰瘍,心中煩躁不安。
  • 大便祕澀: 大便乾結,排便困難。

治療原理分析:

大豆麨方由兩味藥組成:大豆黃卷和酥。

  • 大豆黃卷 (炒熟搗末): 性味甘、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降火消腫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針對「胃中積熱」、「口瘡」等症狀。其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口瘡;健脾利濕之效可運化水濕,改善濕邪困阻引起的症狀;其富含的營養物質,亦能滋養脾胃,輔助正氣。
  • 酥: 性味甘、溫。歸肺、脾、腎經。具有補虛益氣,潤燥化痰,安神定志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針對「筋攣膝痛」、「大便祕澀」等症狀。其溫潤的特性可以溫通經絡,緩解筋脈拘攣;潤燥之效可潤滑腸道,改善大便祕澀。其補益之效可以增強機體正氣,抵禦外邪。

綜合分析:

大豆麨方以大豆黃卷清熱利濕為主,以酥補虛潤燥為輔,兩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補虛潤燥之功。其既能清除體內熱邪和濕邪,又能滋養正氣,溫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療風濕痹痛、胃熱口瘡、大便祕澀等症狀的目的。

方中特別指出大豆黃卷需「炒熟搗末」,這是因為炒製後的大豆黃卷藥性更溫,更易於消化吸收,且能增強其健脾利濕的功效。

綜上,大豆麨方是一個組方簡單、藥性平和、功效廣泛的方劑,其治療原理清晰,針對多種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豆黃卷(炒熟,搗末)1升、酥半兩。
上為末。
每服1匙,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大便秘結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麨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組成:大豆黃卷(炒熟,搗末)1升,酥半兩。 主治:諸風濕痹,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口瘡煩悶,大便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