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實葉菹
E SHI YE Z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大腸經 33%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惡實葉菹這一方劑在傳統中醫學中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其中,「酥」作為一味特殊的成分,其加入方中有其深層的醫理考量。「酥」在古代中醫文獻中多指牛油或類似物質,具有滋潤、調和與緩和性質,能補益肺腎、潤燥止渴。在惡實葉菹中,「酥」的使用意在調和諸葯之性,使整個方劑的性味更加平和,避免寒涼葯物過度損傷脾胃。同時,「酥」的滋潤特性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滋陰潤燥效果,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尤為適用。此外,「酥」還可增加葯物的吸收與利用,使療效更為顯著。總體而言,「酥」在惡實葉菹方中扮演了調和葯性、增強療效的重要角色,體現了中醫學配伍葯物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惡實葉菹」主要應用於以下症狀:
- 中風:古代所謂「中風」包含現代腦血管病變或風邪內擾所致的肢體障礙、神志不清等。
- 煩躁口乾:提示內熱傷津或風熱上擾,導致津液不足、心神不寧。
- 手足不隨:即肢體癱瘓或活動不靈,屬中風後常見症狀。
- 皮膚熱瘡:多為熱毒鬱於肌表,發為瘡瘍、紅腫疼痛。
綜觀之,此方主治範疇屬「風熱夾雜」,兼顧內風(中風肢體不利)與外熱(皮膚瘡瘍、津傷煩躁),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清熱、祛風、生津。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要藥材
惡實葉(牛蒡葉):
- 性味:辛、苦,涼(或微寒)。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疏風透疹,《本草綱目》載其能「散風熱、消腫毒」,適用於風熱頭痛、咽喉腫痛及皮膚瘡瘍。
- 本方取其嫩葉,質輕上行,既能解表清熱,又可透散內鬱之熱毒。
酥(乳酥):
- 性味:甘,微寒。
- 傳統功效:潤燥生津、緩急解毒,《食療本草》言其「益心肺、除熱」。
- 本方用以滋潤燥熱、緩解惡實葉的苦寒傷胃之性,兼顧津液不足之口乾煩躁。
2. 配伍邏輯
- 清熱與潤燥並行:
- 惡實葉清解風熱、解毒消瘡,針對「熱」與「毒」;酥則潤燥生津,緩解熱傷津液之「口乾煩躁」。二者一清一潤,標本兼顧。
- 祛外風與通內絡:
- 惡實葉辛散之性可疏風透邪,或間接助氣血運行,改善「手足不隨」;酥的甘潤特性可能助其藥性柔和滲透,增強對內風的調理。
- 製法強化藥效:
- 惡實葉先經湯煮、淘洗去汁,減輕苦寒烈性,再入五味汁(未明示成分,推測為辛甘調味之品如薑、醋等)略煮,進一步調和藥性,使整體方劑趨於平和。
3. 潛在治療機轉
- 抗炎與解毒:惡實葉含多酚類、甾醇等成分,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炎、抑菌作用,可緩解皮膚熱瘡。
- 神經保護與滋養:酥的脂肪與營養成分可能對中風後氣血虧虛、經絡失養的「手足不隨」有輔助調理效果。
總結
此方以「清熱疏風為主,潤燥生津為輔」,通過惡實葉與酥的配伍,針對風熱內擾、津傷絡阻之證,體現「標本同治」思路。製法上注重藥性調和,既能祛邪,又不傷正,符合傳統中藥「緩治」風病與熱病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惡實葉(嫩肥者,切)1斤,酥半兩。
上先以湯煮惡實葉3-5沸,取出以新水淘過,布絞去汁,入於五味汁中,略煮點酥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惡實葉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惡實葉(嫩肥者,切)1斤,酥半兩。 主治:中風,煩躁口乾,手足不隨,及皮膚熱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