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蜜煎

酥蜜煎

SU MI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大腸經 28%
肺經 28%
胃經 14%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酥蜜煎」方劑中包含「酥」,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個重要作用:

  1. 潤燥滑腸: 酥乃動物油脂,具有潤滑腸道、通便止瀉的功效。對於腸燥便祕、大便幹結等症狀,酥可潤腸通便,緩解症狀。
  2. 補益滋陰: 酥味甘性平,具有補益脾胃、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津液虧損等症狀,酥可補益脾胃,滋陰潤燥,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

因此,「酥」在「酥蜜煎」中起著潤腸通便、補益滋陰的重要作用,與蜂蜜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酥蜜煎方中包含蜂蜜,主要原因有二:

一、潤燥止咳,增效藥力:蜂蜜性潤,味甘,入肺、脾經,有潤燥止咳、解毒生津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其潤肺止咳之效,使藥力更為顯著。

二、調和藥性,增進口感:蜂蜜能調和藥材的苦燥之味,使其更易入口,且蜂蜜味甘,可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酥蜜煎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酥蜜煎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諸渴」。此「渴」指各類津液耗傷所致之口渴症狀,可能包含溫病傷陰、久病虛勞、肺燥乾咳等證型。其性味甘潤,以滋養津液、生津止渴為主要功效,適用於陰虛燥熱或久病體虛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成分析

    • 酥(酥油):性味甘平,歸肺、脾、大腸經,具潤燥養陰、補虛潤腸之功。古代常用於津枯腸燥或肺陰不足之證,能潤五臟而益氣血。
    • 蜜(蜂蜜):性味甘平,歸脾、肺、大腸經,長於補中潤燥、解毒緩急,亦能助酥油增強滋養潤燥之效,兼調和藥性。
  2. 配伍邏輯

    • 甘潤相須:酥油與蜂蜜皆屬甘潤之品,相伍後潤燥生津之力倍增,針對「諸渴」之核心病機——「陰虧燥熱」直接發揮作用。
    • 潤下通腸:方中酥油潤滑大腸,蜂蜜緩通腑氣,二者合煎後「令下利藥出」,通過輕瀉排除燥結,使津液得以布散(「通腑以存陰」之理)。
    • 分次服法:首服2升促邪下出,繼而減量至1升,漸次調整,避免攻伐過度,體現「祛邪不傷正」的用藥思路。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潤燥—通腑—存陰」為主要路徑:

    • 內熱耗津或陰虛致渴者,燥結內停反阻礙津液上承,酥蜜煎先潤腸通便,使燥熱從下而解;
    • 繼而滋養已傷之陰液,恢復肺脾布津之能,標本兼顧。
      全方簡潔,契合「六腑以通為補」之旨,尤適於燥熱內結兼陰傷者。

三、延伸辨證思考
古人言「諸渴」範圍廣泛,此方更側重於:

  • 實熱初傷陰:如外感化熱傷津,見口渴、便秘,尚未入營血者;
  • 虛勞燥咳:久病肺陰不足,乾咳無痰,佐以潤腸通便,取「肺與大腸相表裡」之義。
    惟純虛寒或濕滯中滿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酥1升,蜜1升。
上合煎,令調和。
每服2升,當令下利藥出,明日更服1升,後日更服1升。即愈。
慎酒及諸咸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酥蜜煎,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酥1升,蜜1升。 主治:諸渴。

酥蜜煎, 出處:《醫統》卷八十七。 組成:酥油2兩,白蜜5合,薑汁5合。 主治:老人氣噎,吐逆不能食。

酥蜜煎,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酥3合,蜜3合,大青1合(爲末)。 主治:熱病熱盛,口舌生瘡。

酥蜜煎, 出處:《醫統》卷八十七。 組成:藕汁5合,白蜜5合,生地黃汁1升。 主治:老人淋病,小便痛澀。

酥蜜煎,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酥1升,白蜜3升,芒消2兩。 主治:益氣力。除煩熱。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