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蒜煎

SU SUAN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大腸經 33%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酥蒜煎」方劑中包含「酥」字,乃因其製備過程需要將大蒜進行油炸至酥脆。

原因如下:

  1. 增加蒜香和藥性:油炸過程能使蒜香更濃鬱,同時也能將大蒜中的有效成分更易被人體吸收。
  2. 降低刺激性:生蒜性辛辣,容易刺激胃腸,而油炸後可減輕其刺激性,更易於服用。

酥蒜煎以酥脆的大蒜為主要藥材,故方名中包含「酥」字,反映其製備方法和藥性特徵。

主治功效


酥蒜煎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酥蒜煎方主治「上氣」。此方劑組成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治療原理。方中主要藥物為酥(炒)及蒜,輔以其他藥材,共同奏效。

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 酥(炒): 方中酥,應指經過油炸的食材,經過烹製後,其性味變得溫和,更易於吸收。其功效在於潤肺止咳,並起到潤滑、助藥力吸收的作用。

  • 蒜(三顆去皮):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消食化滯、解毒殺菌的功效。在酥蒜煎中,大蒜經過油煎,使其辛辣之氣得到部分緩和,更易於服用,且更能發揮其溫散寒邪、消炎殺菌的作用。大蒜與酥的搭配,也使得藥物更容易被吸收,並降低大蒜的刺激性。

  • 上氣病機分析: 古籍中「上氣」多指氣逆於上,表現為胸悶氣短、呼吸急促等症狀,常與肺氣虛弱、脾胃失調相關。

  • 治療原理: 酥蒜煎方以酥與蒜為主藥,藉助酥的潤肺作用和蒜的溫散作用,溫通肺氣,緩解氣逆於上的症狀。 酥蒜煎的治療機制並非單純依靠單味藥物的功效,而是通過二者協同作用,達到治療上氣的目的。酥提供潤滑作用,協助蒜的有效吸收和藥效的發揮,避免了單用大蒜可能造成的過度刺激。

方中未提及其他藥物,故僅就《聖濟總錄》記載的酥蒜煎方進行分析。 雖然方劑組成簡單,但其藥物搭配合理,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溫和的治療手段,達到疏通氣機,緩解症狀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聖濟總錄》中記載的酥蒜煎方僅含酥與蒜兩味,與題目所列藥物組成有出入,本文分析也僅針對《聖濟總錄》記載的方劑。 題目中列出的其他藥物,可能屬於其他類似方劑或為後世所加。

傳統服藥法


酥半升,蒜3顆(去皮)。
上先以酥煎蒜,令蒜色黃,去蒜別人生薑汁拌和,同煎使熟。
每服半合,空腹溫服,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酥蒜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酥半升,蒜3顆(去皮)。 主治:上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