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蒼耳葉羹」方劑以蒼耳為主要藥材,這與蒼耳的藥性與功效息息相關。
蒼耳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癢的功效。其葉片富含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以蒼耳葉入羹,可以發揮其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感冒初期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也兼具止癢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的患者。
「蒼耳葉羮」方劑中加入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加香氣與口感: 酥的加入,能提升湯羮的香氣和口感,使之更為美味可口。蒼耳葉本身具苦味,酥的香氣可以掩蓋部分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 潤滑藥性: 酥為動物油脂,具有潤滑作用,可以使藥材更容易被身體吸收,提高藥效。對於蒼耳葉等性寒涼的藥材,酥的溫潤性質可以起到緩和作用,減少副作用。
總而言之,酥的加入不僅能提升「蒼耳葉羮」的口感和香氣,更能促進藥效發揮,是一味不可或缺的配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耳葉羮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中風、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其效可歸納為三層:
- 散風除濕:蒼耳葉性辛、苦而溫,善走表祛風濕,針對「濕痹」及「中風」初起之邪在肌表者,能疏透外邪。
- 通絡止痛:風濕鬱滯經絡則見「四肢拘攣痛」,蒼耳葉辛溫通散,配伍蔥白、椒之辛香,助其通陽活絡,緩解拘急。
- 和中調氣:以米、豉汁為基,既護胃氣,又藉豉之輕宣,協蒼耳葉透達表邪,達「寓瀉於補」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蒼耳葉
- 性味:辛、苦溫,有小毒,歸肺、肝經。
- 作用:
- 辛溫宣散,開毛竅而發散風寒濕邪,故治「頭痛濕痹」。
- 其性上行,兼入肝經,能搜逐筋骨風濕,緩「四肢攣痛」。
- 古代用嫩葉,取其氣清而毒輕,既保留藥性,又減峻烈之弊。
2. 臣佐:米、豉汁、鹽椒蔥白
- 米與豉汁:
- 米甘平益胃,制蒼耳葉之燥毒;豉汁輕清,助蒼耳葉宣透表邪,二者共為「解表不傷正」之基。
- 豉汁發酵之性,能化濕濁,協蒼耳葉祛內外之濕。
- 鹽椒蔥白:
- 椒辛熱,溫經散寒,增強蒼耳葉逐痹之效;蔥白通陽,引藥達表,針對「中風」之陽氣鬱滯。
- 鹽鹹潤下,反佐諸藥辛散太過,使藥力緩行久留。
3. 配伍邏輯:表裡兼顧,辛潤並行
- 此方以「辛散溫通」為主軸,佐以甘潤護中,暗合「治風先治血」之義。米豉養陰血,蒼耳葉、椒蔥行陽氣,使風濕去而腠理固。
- 作羮服之,取其溫熱湯液助藥力布散,尤宜「濕痹」之病在肌肉關節者,藉飲食療法緩圖見功。
總結
蒼耳葉羮之效,重在外祛風濕、內調氣血。其組方簡約而理法明晰:以蒼耳葉為攻邪主將,米豉為後勤保障,椒蔥為先鋒引導,共成一首治風濕痹痛之實用方劑。然須知,此方所治乃「實邪在表」之證,若正虛或熱化者,則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蒼耳葉1斤(嫩者),米2合。
上切細。
於豉汁中和米煮作羮,著鹽椒、蔥白,空心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蒼耳葉羮,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蒼耳嫩苗葉1斤,酥1兩。 主治:中風,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
蒼耳葉羮,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四引《食醫心鑑》。 組成:蒼耳葉1斤(嫩者),米2合。 主治:五痔下血。
蒼耳葉羮,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蒼耳葉5兩(切好嫩者),豉心2合(别煎)。 主治:老人中風,四肢不仁,筋骨頑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