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白皮散

棗白皮散

ZAO BAI P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大腸經 33%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棗白皮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藥與輔料,其中「酥」作為一味成分,其應用源於中醫藥理學中的潤肺、養陰及調和藥性的考量。「酥」,在中醫裡通常指的是牛羊等動物乳製品經加工後所得之酥油,性質甘、溫,歸脾、肺、心經。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酥能滋潤肺臟,增強體內津液,對乾咳、肺燥有良好療效。在棗白皮散中加入「酥」,旨在利用其潤肺、補虛的作用,以輔助治療因肺燥引起的諸多症狀,如乾咳無痰、聲音嘶啞等。同時,「酥」還具有調和藥性之效,可使方中各藥物之間的作用更加協調,提升整體療效。此外,「酥」的滋補特性亦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質,促進康復。因此,「酥」在棗白皮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方配伍的精妙與深遠。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白皮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牡痔有頭者」,即外痔腫突成形(如雞頭狀),伴隨瘡口潰爛、分泌物(惡物)不化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痔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故需以收斂止血、解毒消腫為法。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棗白皮(大棗樹皮)

    • 性味歸經:苦澀微溫,入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收斂止血:針對痔瘡出血或滲液,促進創面乾燥。
      • 解毒消腫:緩解局部紅腫熱痛,抑制瘡瘍惡化。
      • 祛風除濕:改善濕熱下注之病理環境。
    • 現代推論:含鞣質類成分,可能具抗炎、抗菌及促進組織修復作用。
  2. 酥(酥油)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 配伍意義
      • 潤燥緩急:中和棗白皮之燥性,防止過度收澀導致氣血壅滯。
      • 載藥上行:藉溫酒調服,引藥力下行至肛門病所。
      • 潤滑保護:緩解排便摩擦,減少痔瘡刺激。

三、治療原理
以「炒候酥乾」製法,使酥油滲入棗白皮,強化其柔潤附著之性。酒調服用既可溫通血脈,助藥力直達下焦,又能協同酥油行散濕熱瘀滯。全方通過:

  1. 局部收斂:縮小痔核體積,減少分泌物。
  2. 清熱解毒:控制瘡瘍感染,防止膿血惡化。
  3. 活血潤燥:改善肛周氣血循環,標本兼顧。

四、配伍特點
藥簡力專,一收一潤,符合「痔瘡兼瘀濕」之病機。棗白皮治標抑菌止血,酥油固護正氣,體現攻補並行之古法。

傳統服藥法


棗白皮2兩(細切),酥半兩。
上二味,同炒候酥乾,搗為散。
每服2錢匕,早、晚食前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棗白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棗白皮2兩(細切),酥半兩。 主治:牡痔有頭者,或出似雞頭狀,漸作瘡,有惡物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