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久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 開竅醒神,活血通絡: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中久丸常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中風、跌打損傷等症,麝香可快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腦部供血,有助於恢復神志,緩解疼痛。
- 引藥入藥,增效作用: 麝香氣味芳香,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所,提高藥效。中久丸中多用溫補藥物,加入麝香可以起到引藥入藥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中久丸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的樹脂,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止痛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對於中久丸所治療的疾病,乳香可有效緩解疼痛、消退腫脹,促進組織修復,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久丸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阻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有較好的療效。
- 生肌斂瘡: 沒藥還有生肌斂瘡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引起的潰瘍、瘡瘍等,可以加速傷口癒合,促進組織再生。
因此,中久丸中加入沒藥,可以發揮其活血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久丸方劑中包含輕粉,其主要原因在於輕粉的瀉下功效。輕粉性寒,味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瀉熱解毒、清熱利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在中久丸中,輕粉主要用於瀉熱解毒,清熱利濕,用以治療濕熱蘊積,導致的腹痛、腹瀉、黃疸等症狀。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臨牀應用中,應嚴格控制用量,並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
在中藥方劑「中宮丸」中,黃土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黃土性溫味甘,能夠收斂止血、安神定志,適用於治療出血、神經衰弱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土能夠增強方劑的收斂止血作用,對改善出血和安定神經非常有益。
中久丸方劑中含有蟾酥,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蟾酥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蟾酥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蟾酥亦具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效。對於外感熱邪、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蟾酥可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緩解症狀。
因此,中久丸方劑中加入蟾酥,旨在通過其藥性,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外感熱邪等病症,達到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效果。
中藥方劑[中久丸]中包含[粉霜],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潤燥: 粉霜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中久丸可能因藥性偏燥,需以粉霜調和,以避免燥熱傷陰。
- 固表止汗: 粉霜亦有固表止汗的作用,若中久丸方劑主治包含盜汗、自汗等症狀,則加入粉霜可起到固表止汗,減輕症狀的作用。
總而言之,中久丸加入粉霜,旨在平衡藥性、緩解燥熱、固表止汗,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久丸方劑中含有蜂蠟,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固丸劑型,防止崩解: 蜂蠟具有黏性,能將藥粉緊密結合,形成堅固的丸劑,不易因潮濕或碰撞而崩解,方便服用和保存。
二、 保護藥效,延長藥效: 蜂蠟具有疏水性,可以隔絕空氣和水分,防止藥材受潮變質,延長藥效,同時也避免藥物刺激腸胃。
中久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硇砂。硇砂,即硅酸鋁,是一種常見的礦物質,在中醫藥中被視為一種具有特定藥用價值的成分。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以及促進傷口癒合。硇砂的加入使得中久丸在治療不同病證中,增加了其效果的全面性。
在中醫理論中,硇砂能夠歸入肺經,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循環,同時對於因虛熱引起的咳嗽或痰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硇砂的特性也使其在調和方劑組成時,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效能,因此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達到益氣養陰、增強免疫力的效果。這樣的組成設計,顯示了中藥方劑在治療上對於材料選擇的精細考量與相互作用的重視。
中久丸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較強的祛風止痙作用。對於中風、痙攣、抽搐等症狀,蜈蚣可有效緩解。
- 通絡止痛: 蜈蚣善於走竄經絡,能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對於痺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狀,蜈蚣可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中久丸中蜈蚣的加入,正是利用其獨特的藥性,以達到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劑「中久丸」組成中,包含「酥」,應是指「酥麻」二字,而非單獨的「酥」。「酥麻」指的是一種麻木、溫熱的感覺,在中醫理論中,屬於「溫通經絡」的作用。
「中久丸」方劑可能針對一些寒性疾病,例如風寒濕痹、痛經等。使用「酥麻」性質的藥物,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酥麻」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代謝,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方劑中加入「酥麻」藥物,是為了發揮其溫通經絡、驅寒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久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惡性瘡瘍腫毒,範圍涵蓋「發背」(背部癰疽)、「腦疽」(後頸部癰瘡)、「附骨疽」(深層骨髓感染)等重症,特點在於針對病灶初起時伴隨全身性熱毒症狀(大渴、發熱、四肢沉重),且不論陰證(慢性虛寒)或陽證(急性實熱)皆可應用。古代醫家視其為「托毒外出」之峻劑,強調「蓋被出汗」以助藥力透達,快速阻斷毒邪內陷。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以毒攻毒,直折火毒:
- 狗寶、蟾酥、雄黃、輕粉:此類礦物藥與動物藥皆具強力解毒消腫之效,針對熱毒壅盛引起的潰爛腫痛,尤其蟾酥能麻醉止痛,雄黃可殺蟲燥濕,輕粉蝕瘡去腐。
- 鯉魚膽、狗膽:苦寒清熱,引藥入肝膽經,增強瀉火解毒之力,兼能涼血散瘀。
活血破瘀,通絡散結:
-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促進氣血運行以消散瘀滯。
- 硇砂、粉霜:腐蝕性強,穿透組織以破除頑固痰瘀,適用於深部腫塊。
- 金頭蜈蚣:走竄力極猛,搜剔經絡風毒,尤擅治頑固瘡瘍。
芳香開竅,引藥透達:
- 麝香:通行十二經,開竅醒神,助諸藥穿透皮膚黏膜屏障,直達病所。
- 烏金石(或為代赭石變稱?):沉降鎮逆,可能用於協調諸藥升降之性。
固護基礎,調和藥性:
- 黃蠟、人乳:製成膏基緩和峻烈之性,人乳甘潤滋養,避免燥烈傷正。
綜合機理:全方以「毒藥攻邪」為主軸,透過「汗法」開泄腠理,使毒邪隨汗外透;結合活血、腐蝕、通絡等多重手段,針對瘡毒初起的「熱、毒、瘀、滯」病機強力截斷,防止惡化。其設計體現中醫「截療」思維,適用於體實邪盛之證,非尋常輕淺瘡瘍所宜。
傳統服藥法
麝香1分,乳香1錢(制),沒藥1錢(制),輕粉1錢,烏金石1錢,雄黃1錢,狗寶1錢,蟾酥2錢,粉霜3錢,黃蠟3錢,硇砂5錢,鯉魚膽1個,狗膽1個,金頭蜈蚣7條(全者,酥黃色),頭胎男乳1兩。
先將黃臘、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其餘十三味則共研細末,然後同黃蠟、乳汁膏調和為丸,如綠豆大(小兒服者如菜子大)。
每服1丸,重者3丸,用白丁香7粒(小兒減半),研末,調冷開水送下,蓋被出汗為度。如頭上無瘡腫者,1-2服即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中久丸,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麝香1分,乳香1錢(制),沒藥1錢(制),輕粉1錢,烏金石1錢,雄黃1錢,狗寶1錢,蟾酥2錢,粉霜3錢,黃蠟3錢,硇砂5錢,鯉魚膽1個,狗膽1個,金頭蜈蚣7條(全者,酥黃色),頭胎男乳1兩。 主治:惡瘡,身未爛者,及發背、腦疽、癰腫,遍身附骨腫痛。初發時大渴發熱,四肢沉重,不論陰陽,俱可服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