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實膏

槐實膏

HUAI S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3%
心經 6%
三焦經 6%
胃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6%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實膏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槐實膏多用於治療痔瘡、便血等症,芒硝性寒,能清熱瀉火、消腫止痛,可輔助槐實等藥材,加強其清熱涼血、止痛止血之效。
  2. 引藥下行,通利二便:芒硝味鹹,入大腸經,具有引藥下行、通利二便之效,可促進藥力直達病竈,並加速排泄體內毒素,達到治療效果。

槐實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止血:槐實性寒,擅長止血,但較偏於涼血止血,容易傷陰。生地黃性寒,同樣具有涼血止血之效,且兼具滋陰功效,可以緩解槐實的燥性,避免其傷陰,使止血效果更顯著。
  2. 清熱解毒:槐實除了止血外,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生地黃亦有清熱涼血之效,與槐實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效果更佳。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加強槐實的止血功效,還能減輕其燥性,更能發揮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方劑功效更加完善。

槐實膏方劑中包含「酥」,指的是「豬脂」,此乃由於豬脂具有潤滑、滋潤的功效,能輔助藥材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首先,豬脂能滋潤腸道,促進藥物吸收。槐實膏多用於治療便祕、痔瘡等腸道疾病,豬脂的潤滑作用有助於藥材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

其次,豬脂能改善膏劑的口感,使其更易於服用。槐實膏因其藥性偏寒涼,口感可能略苦澀,加入豬脂後,可使其口感更為潤滑甘甜,更易於病人接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槐實膏」,主要針對「腦虛」相關症狀,具體表現為「髭發枯悴、目暗」。中醫理論中,「腦虛」多與腎精虧損、髓海不足相關,因「腎主骨生髓,其華在髮」「肝開竅於目」,髓海空虛易致髮失所養而枯槁、目失濡潤而視物昏花。本方以局部鼻腔給藥(納鼻中)之獨特療法,藉鼻腔與腦竅之相通(「鼻通於腦」),引藥上行以補益腦髓,兼調肝腎,改善虛損諸症。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槐實(炒黑)

    • 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炒黑後增強收澀之性。
    • 傳統用於「涼血益陰」(《本草綱目》),能「明目益腦」,此處取其「黑入腎」之理,配合炒製後溫性,滋養下焦而益髓。
    • 現代觀點:含蘆丁等成分,或具改善微循環、抗氧化作用,間接支援腦部供血。
  2. 馬牙消(芒硝)

    • 性味鹹苦寒,善「軟堅瀉熱」,此處用量輕(三錢),非為瀉下,而取其「鹹入腎」「滌蕩濁邪」之功,助清除腦中「惡水」(病理代謝產物)。
    • 與槐實配伍,一補一消,調和髓海虛實。
  3. 生地黃汁

    • 甘寒滋陰,補腎水、養肝血,直接濡潤髭髮與目睛。其「搗汁」生用,保留涼潤之性,克制全方溫燥。
  4. 酥(煉製)

    • 為牛羊乳提煉之油脂,甘溫潤燥,《食療本草》載其「益虛勞、潤臟腑」。此處用作賦形劑,兼能柔潤竅道、載藥上行,並助藥效滲透。

配伍邏輯與作用途徑

  • 補瀉並行:槐實、生地補益肝腎,馬牙消滌痰濁,契合「腦虛夾濁」病機。
  • 納鼻療法:通過鼻腔黏膜吸收,循「陽明經」與「督脈」上行至腦,避開口服代謝,直達病所。臥時給藥配合「仰臥展足」姿勢,可能促進藥液向顱底滲透。
  • 「出惡水」機制:可能是黏膜刺激後的分泌物排出,或象徵性「祛邪」表現,反映藥效啟動。

綜論
此方以滋腎填髓為本,佐以滌痰開竅,外用納鼻巧妙避開脾胃運化,專注於腦竅虛損。其組成反映「從腎治腦」「外治內病」的中醫思維,符合傳統「上病下取、內病外治」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槐實(去皮,取黑者炒,搗末)1合,馬牙消(研)3錢,生地黃(搗取自然汁)1合,酥(煉)1兩。
上以銀石器盛地黃汁,文武火上,先下槐實末,次下馬牙消,不停手攪,常令如魚眼沸,候煎減一半,即下酥,更煎三二十沸,傾出置瓷盒中。
每臨臥以棗核大納鼻中,取去枕,仰臥展足。腦中出惡水勿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的作用,適合腦虛、髭鬓枯悴、目暗等症狀。但本方含有芒硝,芒硝有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槐實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槐實(去皮,取黑者炒,搗末)1合,馬牙消(研)3錢,生地黃(搗取自然汁)1合,酥(煉)1兩。 主治:腦虛,髭鬢枯悴,目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