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塗敷方

SHENG DI HUANG TU F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心經 11%
肝經 11%
三焦經 11%
胃經 11%
小腸經 11%
脾經 5%
腎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5%
肺經
心經
肝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塗敷方的組成中,包含生地黃,這是由於生地黃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塗敷於患處,可以有效地清除熱毒,減輕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可以滋養陰液,生津止渴。塗敷於患處,可以緩解局部乾燥、疼痛等症狀,促進組織再生。

因此,生地黃是生地黃塗敷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熱毒、炎症、乾燥等皮膚問題的有效藥材。

生地黃塗敷方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擅長涼血止血、清熱生津。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二、 消腫止痛:淡豆豉能利水消腫,生地黃則有涼血止痛之效。二者共同作用,可有效減輕局部腫脹疼痛,促進傷口消炎癒合。

生地黃塗敷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腫痛、熱毒瘡瘍等病症,可起到清熱消腫、止痛止癢的作用。
  2. 引藥入膚,增強藥效:芒硝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可促進藥物滲透至皮膚深層,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芒硝還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生地黃塗敷方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性

本方由以下三味藥物組成:

  • 生地黃: 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養血生津、涼血解毒之功。於乳癰之證,能清熱涼血,消除局部紅腫熱痛,並可滋養陰液,有助於病竈的修復。
  • 淡豆豉: 味苦辛性寒,歸肺、胃經。具有發散風寒、調和胃氣、解毒消腫之效。在此方中,其主要作用為疏散局部鬱滯之氣,協助消腫止痛,並能調和胃氣,防止藥性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 芒硝: 味鹹苦性寒,歸胃、大腸經。具有潤燥通便、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於乳癰之證,能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促進腫塊的消散,並可引熱下行,緩解局部紅腫熱痛。

古籍記載

《聖濟總錄》記載:「上十一味,取前五味銼碎,以地黃汁拌勻,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下薤白松脂乳香蠟,煎候熔盡,以綿布絞去滓,瓷合內盛,取塗敷乳上,日三四度,即瘥。治乳癰。生地黃塗敷方」

此處描述的製作方法較為繁複,但主旨明確:將藥材處理後,以熬製的脂膏為基質,加入多種藥物煎煮而成,取其藥性外敷於患處,每日塗敷數次,即可治癒乳癰。雖然《聖濟總錄》所載藥物為十一味,但其指出本方名為“生地黃塗敷方”,而分析本方之藥性功效,是以生地黃、淡豆豉、芒硝為主,為此處著重分析的三味藥物。

治療原理

乳癰,在中醫學上,多因肝鬱氣滯,熱毒壅結,或外感風熱之邪,侵襲乳房所致。其臨牀表現多為乳房腫塊、疼痛、紅腫發熱,甚則化膿。本方即針對上述病機,選用藥性偏寒涼之藥,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治療方向。

  1. 清熱解毒: 生地黃、芒硝皆為清熱解毒之品,能清泄局部熱毒,消除炎症反應。
  2. 消腫散結: 芒硝具有軟堅散結之功,可以促進乳房腫塊的消散;淡豆豉則能疏散局部鬱滯之氣,協助消腫止痛。
  3. 涼血止痛: 生地黃能涼血止血,緩解局部紅腫熱痛;淡豆豉亦具疏散解鬱之效,能減輕疼痛。
  4. 外敷滲透: 本方以脂膏為基質,能使藥物成分通過皮膚滲透至病竈,直達患處,發揮藥效。

總而言之,生地黃塗敷方通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涼血止痛等多重作用,直接針對乳癰的病機,達到治療的效果。本方所選藥物皆為臨牀常用之品,其配伍使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外敷之法,又能使藥物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5兩(切,研), 豉半升(研), 芒硝1兩(研)。
上為細末。
塗敷腫上,日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適用於乳癰初起,腫脹疼痛明顯者。
  2.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傷陰。
  3.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用後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乳房硬結乳腺炎乳房腺體瘤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塗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生地黃5兩(切,研),豉半升(研),芒消1兩(研)。 主治:乳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