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黃雄黃散
DI HUANG XIONG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18)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22%
肝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11%
小腸經 11%
三焦經 11%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雄黃散中包含生地黃,其主要原因在於: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苦寒,性涼,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治療熱病傷陰、血熱妄行、陰虛內熱等症狀。
- 與雄黃相配,增強清熱解毒作用: 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與雄黃的解毒功效相輔相成,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
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配合雄黃的解毒功效,共同發揮治療效果,是地黃雄黃散中包含生地黃的主要原因。
地黃雄黃散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淡豆豉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雄黃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之效,並緩解雄黃的毒性。
- 疏散風熱:淡豆豉還具有疏散風熱、利濕解表的功效,可配合地黃滋陰降火,達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雙重作用。
因此,地黃雄黃散中加入淡豆豉,可加強藥效,並降低雄黃的毒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雄黃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瘟毒,痘瘡不透發」之證,其病機核心為「寒熱失調,熱毒鬱閉」。具體而言:
- 外感溫毒邪氣:因「冬應寒反熱」,氣候反常導致溫熱毒邪蘊積;或外感積寒暴發,寒遏熱伏,邪無出路,內攻為患。
- 痘瘡透發不暢:熱毒不得宣洩,鬱於血分,致痘瘡隱伏不出,或雖出而斑疹稀疏(身斑如綿紋)。
- 兼見氣機上逆:熱毒擾胸膈,故心悶、咳嗽;胃氣不降,則嘔吐清汁(非實熱腐敗之象,乃鬱熱上衝所致)。
此方針對「熱毒鬱閉」之證,以透邪解毒、涼血活血為法,助痘瘡外透,防邪內陷。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地黃(4兩)
- 作用: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原理:熱毒鬱閉血分,易耗傷陰液。生地黃既能解血分熱毒,又可滋陰潤燥,以防熱毒深陷、陰血耗傷。其性涼潤,兼能緩和雄黃燥烈之性。
淡豆豉(4兩)
- 作用:宣鬱解表、透發邪熱。
- 原理:豆豉輕清宣散,能開達鬱閉之表邪,助熱毒外透。與生地黃相配,一散一清,既解表鬱,又清裏熱,契合「鬱熱發斑」之病機。
豬脂(1斤)
- 作用:潤燥滑腸、載藥行散。
- 原理:小兒痘毒鬱閉,易兼腸燥便秘。豬脂潤滑通腑,協助疏通內外壅滯;其質地黏膩,能緩和藥性,延長藥效,並助藥力滲透血分。
雄黃末(1錢)
- 作用:解毒辟穢、燥濕殺蟲。
- 原理:雄黃辛溫有毒,但少量配伍(1錢約3克)可解熱毒、辟穢濁,尤其適用於溫毒穢濁內蘊之證。其性走竄,能助痘疹外發,與涼血藥同用可制其溫燥。
麝香(半錢)
- 作用: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原理:麝香芳香透達,能通絡開閉,促進氣血運行,助痘毒外透;其走竄之性可引諸藥直達病所,針對「心悶、嘔逆」等氣機壅滯症狀。
三、配伍特點
- 涼散並行:生地黃清血分熱,豆豉透表解鬱,共解熱毒鬱閉之勢。
- 通潤結合:豬脂潤燥通腑,麝香、雄黃開竅散結,疏通內外氣機。
- 寒熱互制:雄黃辛溫佐以生地甘寒,既解毒又不助熱;麝香辛散得豬脂濡潤,免傷陰津。
四、治療機理推論
此方通過「清熱涼血、透邪達表」雙向調節,解除熱毒鬱結,使痘疹順利外發。其設計契合中醫「透熱轉氣」之法,尤其適用於「表鬱裏熱」之證。豬脂煎煮後減去三分之一(「三分減去一分」),可能旨在濃縮藥力,同時減輕膩滯之性,以適應小兒腸胃。全方側重「通泄鬱毒」,從血分、氣分、表裏多層次切入,體現古人對溫毒病機的立體調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4兩,淡豆豉4兩。
上以豬脂1斤和勻,露1宿,煎至6分,候冷,3分減去1分,去滓;下雄黃末1錢,麝香半錢攪勻,量兒大小飲。若太多反有所損。
地黃雄黃飲(《痘治理辨》)、地黃豆豉湯(《治痘全書》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雄黃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八引《疹痘論》。 組成:生地黃4兩,淡豆豉4兩。 主治:小兒瘟毒,痘瘡不出,冬應寒反熱,或被積寒暴發,熱毒不得宣泄,而致溫毒發斑,瘡痘出不快,身斑如綿紋,心悶而咳,但嘔清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