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麥門冬煎」方劑中使用「生地黃」的原因如下: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的功效。此方主要針對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症狀,而生地黃能滋養陰液,緩解燥熱,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配伍相宜: 麥門冬味甘性寒,亦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生地黃與麥門冬相配,一則相輔相成,共同滋陰潤燥;二則相互協調,避免寒涼過度,提高療效。
「地黃麥門冬煎」方劑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潤肺,養胃生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可緩解因陰虛所致的口渴、乾咳、心煩、失眠等症狀,與地黃的滋陰補血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滋陰潤燥,緩解因陰虛所致的各種不適。
- 清熱除煩,降火生津:麥門冬亦有清熱除煩、降火生津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熱邪內擾所致的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與地黃的清熱涼血功效相結合,共奏清熱滋陰,安神養心之效。
地黃麥門冬煎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和胃降逆:麥門冬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生薑性溫,能和胃降逆,緩解麥門冬的寒性,保護脾胃。
- 調和藥性:地黃性寒,麥門冬性微寒,生薑性溫,三者合用,既能發揮滋陰潤燥的功效,又能避免藥性過寒,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地黃麥門冬煎為滋陰潤燥之名方,其中酥油的加入,實則增強了整體的滋補效果。酥油,古稱酥,乃由牛乳精煉而成,其性甘平,歸脾、肺、腎經,擅長滋補五臟,潤澤皮膚毛髮。在本方中,與地黃、麥門冬等滋陰藥材相輔相成,不僅能增強滋陰潤燥之力,還可調和諸藥,使之更易被身體吸收利用。尤其對於肺腎陰虛所致的乾咳少痰、口乾舌燥等症狀,酥油的滋潤作用尤為顯著。此外,酥油還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可輔助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心煩失眠。總之,酥油在地黃麥門冬煎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方配伍的精妙,通過多種藥材的相互協同,達到滋陰潤燥、養心安神的治療目的。
地黃麥門冬煎中添加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效: 蜂蜜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之效。與地黃、麥門冬等滋陰清熱的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方劑的滋陰潤燥、清熱生津之功,更有效地緩解陰虛內熱所致的燥咳、咽乾、口渴等症狀。
- 調味: 蜂蜜能改善方劑的口感,使其更加甘甜易服,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有利於病情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麥門冬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熱兼咳」,其病機為肺陰不足、虛熱內生,導致咳嗽、痰黏或口乾咽燥等症狀。全方以滋陰潤肺為核心,輔以止咳化痰之品,適用於陰虛肺熱之久咳,屬虛熱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主要滋陰潤燥藥物
- 生地黃汁: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針對肺熱陰傷之本。
- 生麥門冬:甘微寒,入肺、胃經,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助生地黃增強滋陰清熱之效,二者合用為君藥。
輔助藥物
- 生薑汁:辛溫,調和寒涼藥性,防止過於滋膩,兼能化痰止咳,且辛散之性助藥力布散。
- 酥(牛乳或羊乳製成之酥油):甘平,潤燥補虛,助滋陰之力,兼緩和藥性。
- 白蜜:甘平,潤肺止咳、調和藥味,與酥同為賦形劑,使煎膏質地柔潤。
止咳化痰藥物
- 貝母末:苦甘微寒,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針對肺熱痰黏之標。
- 紫菀末:辛苦溫,潤肺下氣、化痰止咳,與貝母協同增強止咳功效,且溫性可制約全方過寒。
煎服法與配伍意義
- 先煎地黃、麥冬、生薑汁濃縮,去其寒涼之弊,保留滋潤之性;後入酥、蜜成膏,增加潤燥作用。
- 貝母、紫菀研末後下,保留藥性,避免久煎失效,攪勻後使藥力均勻分布。
- 少量頻服(日2夜1),符合膏方調治慢性虛熱咳嗽的特性。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潤並行」為原則,地黃、麥冬滋陰清熱治本,貝母、紫菀化痰止咳治標,生薑、酥、蜜調和藥性與質地,共奏養陰潤肺、清熱止咳之效。適用於陰虛肺燥、虛火灼肺之久咳,痰少黏稠、咽喉乾痛者。忌蕪荑,恐其辛溫耗陰,與方義相悖。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3升,生麥門冬3升,生薑汁1合,酥2合,白蜜2合。
先煎地黃、麥門冬、薑汁等,3分可減1分,納酥、蜜,煎如稀餳,納貝母末8分,紫菀末4分,攪令調。
每服1匙,日2次,夜1次。
忌蕪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麥門冬煎, 出處:《外台》卷十引《延年秘錄》。 組成:生地黃汁3升,生麥門冬3升,生薑汁1合,酥2合,白蜜2合。 主治:肺熱兼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